第93章 環球航行船隊歸來(1 / 3)

當華朝重建了西域都護府,並在遼闊的邊疆之地設立了朔州與雪州之後,這個新興帝國的疆域已經徹底超越了歷史上輝煌的秦漢兩朝,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程度。

這不僅標誌著華朝軍事實力的鼎盛,更彰顯了張循作為一個穿越者天生的開疆拓土之心。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無論是繁華的洛陽還是偏遠的村落,皇帝張循的名字如同日中天,他的威望如同巍峨的山峰,矗立在每一個臣民的心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這份榮耀與成就的背後,張循的心中卻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他深知,儘管華朝的疆域已如此遼闊,但仍有一塊後世同屬華夏的寶貴領土尚未納入版圖,那便是遙遠而神秘的青藏高原。

此時,這片高原正被眾多羌族部落所割據,如燒當羌、白馬羌、大牂羌、犛牛羌、唐羌、發羌等,它們各自為政,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政治格局。

張循的心中燃燒著熊熊的征服之火,他渴望一鼓作氣,將青藏高原也納入華朝的懷抱,從而實現後世領土的完全控制,甚至進一步向外擴張。

然而,當他將這一雄心壯志透露給內閣大臣時,卻遭到了集體的反對。

賈詡等內閣大臣們提醒他,西域雖已初步控制,但隱患尚存,需要時間與精力去鞏固;朔州、雪州兩地,地域廣闊,居民多為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地廣人稀,管理難度極大,還需要消耗極大的精力去鞏固戰果。

針對青藏高原,大臣們指出,那裡的各個原始部落,即便征服下來,除了開疆拓土的象徵意義外,實際意義並不大。

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地廣人稀,且地形複雜,山川險峻,軍事行動不僅成本高昂,而且後勤補給線漫長且脆弱,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得不償失。

在各種不利情況下,如果短時間內再次對外用兵,無疑是對國家資源的巨大消耗,屬於窮兵黷武的典型症狀。

窮兵黷武這個詞,也就張循老丈人蔡邕敢說了。但還好,張循不是聽不進意見的人。

聽了賈詡等大臣們的深入分析後,張循逐漸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規劃。

的確,青藏高原上的羌族部落,即便人口總和也不足百萬,而地域之廣、地形之複雜,使得軍事征服成為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也沒有後世那麼強大的敵人,即使晚幾年也不用擔心被別人佔了去。

因此,面對這樣的現實,張循最後從善如流,調整策略,轉而尋求更為穩健的發展道路。

在內閣的建議下,張循最終決定暫時擱置對外擴張的計劃,轉而集中力量推進國內的工業革命,透過科技的力量來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同時鞏固西域、朔州、雪州等地的統治基礎。

當然,張循也不是一點兒辦法都不想。為了減少將來的融合難度、統治成本,張循巧妙地提出了一套經濟戰略:對那些對華朝表現出友善態度的部落,在交易鹽、茶、布匹及工業品時給予一定的優惠;而對於那些態度不友好的部落,則取消優惠,甚至拒絕交易,以此作為鞭策。

這一策略的長期實施,將能逐漸迫使各羌族部落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讓一些開明的部落主動尋求與華朝的友好通商。

同時,張循也保留了必要的軍事威懾力,對於那些對華朝不敬的行為,他會毫不猶豫地採取軍事行動,以“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實現青藏高原的和平演變。

張循深知,如果能夠不透過戰爭,就讓部分羌族部落像宇文鮮卑那樣主動歸附華朝,那將是最為理想的結果。

在確立了和平發展、內斂積蓄的戰略方針後,華國步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建設高潮期。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到處洋溢著革新與進步的氣息。張循,這位擁有後世見識與眼光的領航者,以其獨到的見解和深邃的洞察力,引領著華朝工業革命的車輪滾滾向前,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令世人矚目。

歲月如梭,轉眼間,華朝已步入建國的第十個年頭。在這段歲月裡,幷州的煤礦中,蒸汽機的轟鳴聲響徹雲霄,一列列運煤車沿著鐵軌疾馳而過,它們雖略顯笨拙,卻無疑是未來火車的先驅。張循和工部的科學家們堅信,只要持續不斷地研究與改進,鐵路火車的時代指日可待。

然而,關於建國十年的具體年份,朝野上下卻產生了微妙的分歧。太平元年對應的是公元194年,按理說,建國十年應是204年,即太平十一年。

但出於紀念的便捷性,人們更傾向於將建國十週年慶典定於太平十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