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出人意料的月氏國王(2 / 3)

還有部分人知道僅憑巴格拉姆一城之地難以抵擋華軍的凌厲攻勢,因此他們提出放棄巴格拉姆,向興都庫什山內逃亡,尋找山林深處的避難所,如同當初的蔥嶺、無雷兩國國王那般,隱姓埋名,以求自保。

然而,這個提議並未得到廣泛的支援,因為蔥嶺、無雷的覆滅如同一個沉重的教訓,提醒著人們,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最終只能迎來更加殘酷的結局。

還有一個投降派,領軍人物則是令人意外的國王波調。在人們的印象中,國王應該是英勇無畏,誓死保衛國家的象徵,而波調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歸附華朝。

波調的選擇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近年來,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華朝的先進工業產品如潮水般湧入大月氏,波調作為國王,自然搶先享受到了最多的便利與奢華。從衣服鞋子到先進的工業產品,從華麗的首飾到豐富的書籍,華朝的文化與科技讓波調深深折服。

另外,在華朝華夏民族、大中華文化圈的宣傳下,波調自認為祖上也是發源於河西走廊的羌族先民,與華夏民族有著不解之緣,是華夏民族的一份子。

這種認同感讓他在面對華朝軍隊時,多了一份親切與敬畏。他覺得,與華朝軍隊死磕,不僅打不贏,還容易死。因此,不如投降歸附算了,免得生靈塗炭,還能保全自己的家族權勢。

然而,波調的投降主張並未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援。許多貴族奴隸主依然沉迷於過去的特權與地位,他們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與財富,更不願臣服於一個外來的王朝。

在他們看來,波調的投降是懦弱的表現,是對祖先榮耀的背叛。他們堅持要與華朝死磕到底,用鮮血與生命扞衛自己的尊嚴與利益。

這種分歧與爭執,使得大月氏的內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一方面,以波調為代表的投降派試圖說服眾人,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避免無謂的犧牲;另一方面,以貴族奴隸主為代表的頑固派則堅持抵抗到底,誓死保衛自己的家園。

兩股力量在巴格拉姆城內激盪碰撞,使得這座古老的城池充滿了緊張與不安。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朝大軍的逼近無疑加劇了局勢的緊張。每一次華軍的前進都彷彿是在向大月氏人宣告著戰爭的臨近,每一次炮火的轟鳴都彷彿是在敲打著大月氏人的心房。

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危機,大月氏人將何去何從?是選擇頑抗到底,還是選擇投降歸附?這個問題不僅關乎著大月氏的未來,更關乎著每一個大月氏人的命運與選擇。

波調作為這個國家的國王,他深知自己的決定可能會遭到許多人的反對與唾棄,但他也堅信,只有選擇和平與歸附,才能讓大月氏避免一場浩劫,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但是,分散的權力,讓波調無法統一意見。甚至,他所代表的歸附派,還是少數派,還說不過主戰派。

面對朝堂之上那些意見分歧嚴重的大臣和將領,他深感力不從心。他知道,自己無法以一己之力統一所有人的意見,更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壓制那些反對他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波調只能選擇妥協和無奈的策略。

“你們要打就去打吧,”波調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但又不失威嚴,“我授權你們跟華軍大戰一場。如能打贏華軍自然更好,打不贏的話,你們就不能阻止我與華軍議和了。”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炸開了鍋。那些主張抵抗到底的大臣和將領們,紛紛露出驚愕與憤怒的神色。他們沒想到,國王竟然真的會說出這樣傷士氣的話。

這在他們看來,無疑是對國家和民族尊嚴的背叛。他們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悲壯之情,彷彿看到了“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的淒涼景象。

然而,波調也有自己的苦衷。他深知,大月氏的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各種勢力盤根錯節,他作為國王,雖然地位尊貴,但並未完全掌握實權。大臣們各自為政,手握重權,他的決策往往受到諸多掣肘。而且,根本打不贏華軍,因此他才想投降。

好在大月氏的國王集權程度並不高,大臣們確實擁有不小的權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決策。因此,當波調做出妥協後,大臣們並沒有完全失去鬥志,反而開始積極籌備抵抗華軍的計劃。

最終,大月氏的丞相阿史鐵勒和大將軍狄翼挺身而出,他們憑藉自己的威望和智謀,成功整合了首都巴格拉姆周邊的二十多萬大軍。這些軍隊被駐紮在巴格拉姆和附近的兩個衛星城裡,互為犄角之勢,準備堅守陣地,消耗華軍的武器彈藥和人員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