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華朝大軍挺進西域(2 / 3)

朕,朕必以仁義待之,保其國土不失,或為郡,或為縣,君主亦可自行擔任郡長或縣長,保麾下百姓安寧。且可共享朕之國力飛躍之成果,共謀發展,共創輝煌。朕亦將派遣能臣干將,協助西域各國治理,使其百姓更加安居樂業,國富民強,此乃朕之承諾,亦乃對西域未來之期許。”

“若西域各國,有執迷不悟、拒不歸附者,則朕將不得已而用之兵戈。朕之軍隊,已歷經工業革命之洗禮,擁有獨步天下之火器,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旦兵戎相見,西域各國必將生靈塗炭,百姓遭殃,此非朕所願也。然,國法如山,不可輕違,朕亦只能忍痛行之。”

“故,朕請西域各國君主,以天下蒼生為念,順應天命,自行投降歸附。朕將待之如上賓,共商大事,共享太平。此乃朕之誠意,亦乃對西域君主之尊重。”

“此詔一出,望西域各國君主,審慎思量,速作決斷。朕之耐心有限,勿使朕之軍隊,踏破西域之山河,方知悔之晚矣。此乃朕之警告,亦乃對西域各國之最後通牒。”

“欽此!”

此聖旨一出,即由《華夏旬報》公開刊登,迅速傳遍了西域全境,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許多人早已預感到華朝終有一日會吞併西域,但也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如此迅速而猛烈。

像蒲類國、尉黎、且末、溫宿、尉頭等小國,自知實力不濟,原本只是想多享受幾年的國王之位罷了。現在既然華朝皇帝已經下了最後通牒,他們也只能無奈地做好投降的準備,只等華軍上門接收了。

而車師前部、後部,樓蘭、精絕,莎車、蔥嶺、烏孫、大宛等較大的國家,則陷入了深深的糾結之中。有人想要抵抗,但又擔心打不過華朝,最終被滅國,什麼都撈不到;也有人像烏孫這樣的大國,自恃實力不俗,即使打不過也能逃跑,因此做好了殊死抵抗的準備。

然而,無論西域諸國如何抉擇,都難以撼動華朝統一西域的堅定意志與強大實力。

在太平二十一年(214年)春意盎然的三月,華朝展現出其雷霆般的行動力,北方軍區與西部軍區各自調集了四萬精銳之師,分別從朔州龍城的蒼茫北地與涼州武威的廣袤西陲起程,猶如兩條巨龍,分兵兩路,蜿蜒挺進西域,旨在接收並整合這片廣袤的土地及其眾多國家。

對於那些明智地選擇主動歸順的國家,華朝自然準備以寬廣的胸懷接納,給予優厚的待遇,以此作為榜樣,激勵其他國家效仿;而對於那些頑固抵抗、不識時務者,華朝則需要展現其鐵腕的一面,誓將以排山倒海之力,徹底摧毀其王權、朝臣及軍事力量,以此作為嚴厲警告,讓後來者深知違抗的下場。

呂布率領的華朝南路大軍穿越玉門關,首站便直指曾向華朝乞援的蒲類國。在移支國率先歸附的示範效應下,蒲類國王阿布力孜雖心知國運難保,卻仍貪戀王位的尊榮與特權,遲遲不願面對現實。

然而,隨著華朝皇命下達,四萬雄師壓境,阿布力孜終於在權衡利弊後,率領蒲類國的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由呂布統率的西部軍區大軍,獻上國家印璽,宣告自願歸附。

儘管華朝對蒲類國未能如移支國那般早早主動歸順略感失望,但為了樹立榜樣,展示歸順者的好處,華朝還是勉強接受了蒲類國,將其降為一個縣級行政單位,阿布力孜則被任命為縣長。

這無疑是權宜之計,阿布力孜的未來仕途已被封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主動歸附的移支國王沙米爾,因其遠見卓識,其家族的未來也因此更加光明。

此等差異不僅影響個人,更波及家族後代,沙米爾的政治智慧與抉擇顯然更為高明。阿布力孜雖多享受了幾年國王的尊榮,卻犧牲了長遠的政治前途,這種得失之間的微妙平衡,或許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顯現出真正的分曉。

隨後,呂布統率的南路大軍繼續西進,以強大的軍威迫使北天山南麓的車師前部不戰而降。車師前部雖有抵抗之意,但在目睹了呂布大軍的浩蕩陣容後,終是膽寒,選擇開城投降,從而避免了滅頂之災。

與此同時,北天山北麓的車師後部、卑陸、東且彌等部落,也在朔州西行的北路大軍高順等人的威壓下,相繼歸順。隨著這些地區的平定,華朝以繁榮的柳中城為中心,設立了吐魯番郡,由沙米爾擔任郡長,正式開啟了華朝的統治。

呂布與高順的兩路大軍在秦海區域勝利會師,其八萬大軍震懾了周邊的危須、尉黎、山國,這些國家紛紛望風而降。華朝遂以原焉耆首都南河城為郡治,設立秦海郡,任命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