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後就率軍義無反顧地迎了上去。
袁紹軍倉惶接戰,但結果卻毫無懸念。
袁紹的軍隊本就士氣低落,加之負重前行,根本無法與趙雲麾下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華軍鐵騎相抗衡。
一時間,戰場上刀光劍影,血花四濺,哀嚎聲此起彼伏。袁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計程車兵一個個倒下,心中充滿了無力與絕望,只能慌忙逃跑。
在這場殘酷的遭遇戰中,護著袁紹逃出冀州的大將蔣義渠被趙雲親手斬殺,沮授與田豐兩位謀士不幸被俘,多數騎兵在絕望之下選擇了投降。
家眷們則在混亂中四散奔逃,金銀細軟散落一地,成為了這場逃亡的殘酷見證。
好在,蔣義渠的犧牲總算為袁紹父子爭得了一點兒時間。憑藉著僅剩的千餘親兵,袁紹、袁譚父子幾人在亂軍之中奮力突圍,最終僥倖逃脫,但已是狼狽不堪,身心俱疲。
他們一路向北,晝夜兼程,不敢作絲毫停留。穿過重重險阻後,終於抵達了幽州治所廣陽郡的薊縣。
在滅亡公孫瓚後,袁紹任命了自己的外甥高幹擔任幽州牧,既是防範北方遊牧民族,也為了防範遼東公孫度。
沒想到,現在卻成了袁紹等人的救命稻草和落腳點。
高幹已經提前得到警訊,派兵在?水河南岸迎接。看到袁紹等人如此狼狽,不禁心生感慨。他深知,此刻的舅舅袁紹已不再是那個雄霸一方的諸侯,而是成了一個落難之人。
然而,高幹並未有絲毫的怠慢。畢竟,他們是親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他迅速安排袁紹父子及殘部過河、入駐城內,並派駐重兵把守?水北岸,防止華軍渡河。
在高幹的精心安排下,袁紹等人暫時得以安身立命,但心中的屈辱與不甘卻如同野火燎原,難以平息。
他們知道,這場敗局並非終點,而是另一場更加艱難鬥爭的開始。趙雲已經率軍追來,幽州不日又將掀起大戰。高幹的幽州軍兵力並不多,僅有2萬餘,其他的都被袁紹抽調到南方參與中原大戰去了。
現在,靠這點兵力,袁紹實在難以有信心守住幽州。
然而,這還不是令人最絕望的。更令袁紹父子絕望的,是遼東公孫度來襲的訊息。
遼西郡、右北平郡、漁陽郡等等,這麼多郡縣攔在遼東公孫度西行的路上。如果是平時的話,這些郡縣都在袁紹或高幹的統轄之下,公孫度別說攻到廣陽郡來了,恐怕連遼西都過不了。
但問題是,現在袁紹失敗了,冀州、青州丟了,只剩下高幹的幽州。而且高幹也不敢分兵去把守其他郡縣,主力都在廣陽郡薊縣,相當於其他郡縣都不要了。
如此一來,就靠各郡縣的普通縣兵來抵擋公孫度,那怎麼可能?加上袁紹兵敗華朝的訊息,各郡太守、縣令根本無心抵擋,要麼望風而逃,要麼舉城投降。
幾日之間,公孫度就拿下了整個遼西,途經遼西走廊殺到了右北平郡治所土垠縣城下。
右北平郡太守派人求援,但高幹和袁紹又哪裡派得出援兵?
馬上趙雲都要兵臨城下了。
果不其然,一日之後,趙雲率軍抵達?水河南岸,雖然被高幹破壞了橋樑,收走了所有渡河船隻,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那麼長的?水,趙雲不是非得在高幹派人把守的渡口過河不可。之前呂布過淮河、趙雲黃忠過絳水等等,都證明了這一點,華軍有的是辦法,趙雲渡河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到時候幽州面臨趙雲和公孫度的兩面夾攻,何去何從?
幽州城此時宛如一座孤島,被趙雲和公孫度兩面夾擊。雖然還未真正兵臨城下、短兵相接,但也沒什麼區別了。
城內,兩萬幽州兵和袁紹的千餘親兵,士氣低落,眼神中滿是對未來的絕望與迷茫。城外,趙雲率領的鐵騎正在?水河南岸想法渡河,令人備感窒息。而更遠處的東方,遼東公孫度的大軍即將趕來,令人更加絕望。
袁紹,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梟雄,此刻坐在幽州牧府邸之中,面容憔悴,眼神中盡是疲憊和迷茫。
他的身旁,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幼子袁尚以及外甥高幹,個個神色凝重,氣氛壓抑得幾乎讓人窒息。
他們深知,眼前的困境已非人力所能輕易扭轉,幽州城很難守得住。
“父親,我等若繼續困守幽州,只怕遲早會被趙雲與公孫度聯手攻破。”長子袁譚率先打破沉默,聲音中帶著幾分決絕,“不如我們放棄此城,北出居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