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丈夫是什麼?那是長期飯票啊,只有唐高宗活著,她才有享受榮華的機會。換言之,此刻她離皇位還很遙遠,唐高宗還是她的參天大樹,她不可能傻到先咒死丈夫。其次,武則天心理素質超好,喜歡現實的*,不迷信虛無縹緲的東西。她殺死王皇后蕭淑妃已經過去很多年了,往事隨風,她沒有必要現在才感到不安。即使不安,以她堅強的性格,恐怕也不會相信靠道士唸咒就能驅走什麼鬼魂。這個理由也同樣適用於對她的外甥女。事實上,這個不知天高地厚、妄圖和武則天鬥法的小姑娘還要再活幾年,然後才被武則天親手毒死。所以說,這三個說法都不能成立。
那麼武則天和道士郭行真到底幹了什麼呢?我個人認為,他們什麼都沒幹。為什麼呀?首先,這個道士的名字我們並不陌生。顯慶六年初,就是他奉唐高宗和武皇后之命,到泰山立鴛鴦碑,為帝后祈福。所以,這個人出入宮廷不是一天兩天的了。武則天和他有交往很正常,唐高宗本人和他也有交往!其次,一個宦官膽敢告當朝皇后,這個事情本身太不尋常了。我們知道武則天在後宮早就建立了發達的情報網,沒想到還有人在監督她!這個人是誰派出的呢?換句話說,誰才敢派人監督皇后,甚至告發皇后啊?只有皇帝!所以說武則天和道士厭勝是假的,是有人在炮製冤假錯案,這個策劃人,就是當朝皇帝唐高宗!這個結論真是讓人不寒而慄,可是,誰叫他們是帝王夫妻呢?和平民家共同籌劃柴米油鹽的貧賤夫妻相比,他們之間本來就少了幾分真心,多了許多防範和欺詐!
二 上官儀伏誅(2)
那麼,唐高宗為什麼要派人誣陷武則天厭勝呢?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武則天“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武則天此時攬權過多,皇帝處處受掣肘,必然有所反應。於是高宗藉助宦官,給她安了這樣一個罪名。但是這個罪過應該如何處理呢?唐高宗心裡還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怎麼辦呢?要在以前,他肯定第一時間會想到去諮詢皇后,可這次要對付的就是皇后,總不能再諮詢她了吧。他只好找到信任的宰相上官儀,請他來商量此事。乍一看來,這簡直就是永徽六年(655年)廢王立武事件的翻版啊。只不過,那次針對的是軟弱的王皇后,徵求的是*大臣的意見;而此刻,他面對的是心思縝密、行動力超強的武皇后,諮詢的物件也不再是位高權重、老成持重的*大臣,而是進士出身、剛當上宰相不久的上官儀。更重要的是,唐高宗當年是決心已定,一定要廢掉王皇后,而此刻還僅僅是心頭火起,意氣用事,並沒有想清楚下一步該怎麼辦。
那麼,面對皇帝的詢問,上官儀是怎麼回答的呢?上官儀出語驚人。他說:“皇后專恣,海內所不與,請廢之。”這句話實在太出人意料了。廢后可是國家大事啊,況且,人們常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門婚。人家夫妻吵架,你怎麼一上來就勸分。皇帝還沒有明確表態,上官儀怎麼就先說出廢后的話來呢?我想,要清楚上官儀為什麼這樣做,還得是先分析上官儀的出身和為人。
上官儀就是武則天賞識的著名才女上官婉兒的爺爺。他是唐朝培養出來的第一代科舉出身的宰相,出身非常具有典型性。上官儀人物風雅,文采斐然,五言詩寫得綺麗嫵媚,號稱“上官體”。有一首他的詩流傳很廣,叫做《入朝洛堤步月》: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這首詩寫得仙風道骨,配上高頭大馬和馬上長衫飄飄的上官儀,真是太帥了。李治是一位*皇帝,文學藝術的造詣很深,這樣的一個人物對他太有殺傷力了,所以上官儀的仕途非常順利。但是,既然是個文人,那就有文人性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書呆子氣。上官儀是什麼性格呢?簡單說,就是心地單純,又恃才傲物,而且,對某些原則還有點死心眼。這種性格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講實在是太不利了。因為是讀書人出身,又死心眼,所以對儒家經典學說很是認可,對女人參政議政很牴觸;又因為心地單純,所以對怎樣處理和皇帝家庭的關係這樣複雜的政治問題了解不深,不知道在帝后發生矛盾的時候該如何表態;更因為恃才傲物,所以覺得自己什麼都懂,非常輕率地發表意見,不計後果。這樣的性格使得上官儀就像一個炮筒子一樣,直統統地把廢掉皇后之事提到桌面上來了。而唐高宗心裡正憋著對武則天的怨氣,現在缺少了武則天的周密籌劃,換上這麼一位不知輕重的高參,這火就給激發起來了。所以,上官儀這麼一說,唐高宗本來還沒有明確目標的心,一下子堅定起來了,立刻命令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