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政通人和(1 / 2)

春日的晨光灑在貢院的青石板上,一隊隊考生正在有序入場。與往年不同,今年的科考不再拘泥於八股文章,取而代之的是經世致用的策論和實務考核。走在隊伍中的,不僅有傳統的儒生,還有醫者、工匠、商賈,甚至有來自邊陲的異族士子。

葉知秋站在貢院一角的觀察臺上,目光掃過這些懷抱理想的年輕人。她身邊的蕭遠珩正在低聲介紹著幾位特殊的考生。

\"那位是嶺南的鄭學究,擅長水利;那位是西域商人的兒子,通曉七國語言;還有那位,是突厥部落的後裔,精通天文歷算。\"

葉知秋微微點頭。這正是她改革科舉制度的初衷——選拔真才實學,不拘一格。想起五年前推行新政時遇到的阻力,她不禁莞爾。當時不知多少人說她離經叛道,如今卻都看到了成效。

\"陛下,今年的考題已經準備好了。\"大理寺少卿呈上考題名錄。葉知秋仔細過目,滿意地看到試題中既有傳統經義,也有實務策論,還特別設定了各科專門考核。

\"這些考生,將是我朝未來的棟樑。\"她望著熙熙攘攘的考場說道。

突然,一陣喧譁聲引起了她的注意。原來是一位年輕的女考生正在入場,她穿著素淨的儒服,懷抱醫書。這是新政後第一次允許女子參加科舉,雖然還只限於醫學、算學等特定科目。

\"那是杏林院的高徒。\"蕭遠珩解釋道,\"據說醫術很有造詣。\"

葉知秋想起自己當年在葉府研習醫術的情景。如今朝廷廣開進賢之路,不知多少像她當年一樣懷抱濟世之志的女子獲得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午時,葉知秋來到禮部檢視新設的實務考場。工部侍郎正在監考一場特別的考試:考生需要根據給定的地形,設計一套完整的水利系統。考場中央擺放著沙盤和各種工具,考生們專注地推演著方案。

\"這才是真才實學。\"禮部尚書感慨道,\"比起空談經義,這些實用本領才是治國之要。\"

接著,葉知秧走訪了太學。這所古老的學府在新政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課堂上不再是枯燥的經文誦讀,而是充滿互動的討論。一位年輕的教授正在講解域外史地,學生們或記錄,或提問,課堂氣氛活躍。

\"我記得當初推行新學時,有多少人反對。\"蕭遠珩輕聲說,\"現在看來,變革是多麼必要。\"

傍晚,葉知秩在勤政殿召開了一場特別的朝會。這是新政後設立的\"實務議政\"制度:各部門官員直接彙報實務,當場討論解決方案。今天的主題是邊境貿易政策。

\"陛下,自實行新貿易制度以來,邊境十六州的商稅收入增長了三成。\"戶部侍郎報告道,\"更重要的是,各族商人往來頻繁,有助於民心相通。\"

一位邊境州牧補充道:\"現在不少異族商人都派子女來內地學習我朝文化,這是最好的政治。\"

葉知秋欣慰地點頭。她深知,真正的統治不在於武力,而在於文教。新政推行以來,朝廷不僅選拔各族人才,還特意保護和發展各地特色文化,這種包容開明的政策贏得了四方歸心。

夜幕降臨,御書房裡燈火通明。葉知秋正在批閱各地呈送的新政成果報告。其中一份來自江南的奏摺特別引人注目:當地結合新學理念改良了蠶桑技術,不僅提高了產量,還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成效。\"蕭遠珩為她斟了一盞參茶,\"比起空談仁政,這些切實的改變才能真正惠及百姓。\"

葉知秋放下奏摺,望向窗外的月色:\"我常想,為政之要,不在於一時的轟轟烈烈,而在於持續的點滴改變。就像行醫,重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猛藥,而是調理根本的良方。\"

正說著,一位內侍匆匆進來,報告說杏林院的考生考評結果出爐了。這是新設的醫學科考,專門選拔醫學人才。葉知秋立刻展開榜單,看到不少熟悉的名字,都是這些年在各地醫館嶄露頭角的良醫。

\"醫者仁心,這是我葉家的傳統。\"她輕聲說,\"如今朝廷廣開進賢之路,讓更多懷有仁心的人有機會施展才華,這才是真正的仁政。\"

第二天一早,葉知秋微服來到城中體察民情。街市上熱鬧非凡,不僅有傳統的商鋪,還有不少新式學堂和醫館。一家書肆前圍滿了人,原來是在售賣新編的實用教材。

\"這是我們根據新學要求編纂的。\"書商興奮地介紹,\"裡面既有傳統經典,也有實用知識,連農家子弟都愛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