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望洞庭》賞析(1 / 1)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望洞庭》劉禹錫(唐)

劉禹錫的這首《望洞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視角學智慧,很適合用於視角學智慧的學習和參悟,下面試解析之。

詩題《望洞庭》,望,即遠遠地看,這即是一種視角。洞庭,有山水之洞庭,有心中之洞庭,有詩中之洞庭,有超越之洞庭,有有相之洞庭,有無相之洞庭,更有渾然無分之洞庭,皆不同之視角也。

先說說詩中之山水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遠遠望去,洞庭湖上,湖光山色裡映著秋月一輪,它們交相輝映,和諧而美好;

潭面無風鏡未磨:何以如此呢?因為湖面上沒有風,湖面就像鏡子一樣平整、明淨,沒有任何的磨痕;

遙望洞庭山水翠:遠遠望去,整個洞庭湖風光秀美,山水疊翠,景色怡人;

白銀盤裡一青螺:位於湖中的君山,蒼翠如墨,在如鏡的湖水之中顯得小巧玲瓏,遠遠望去,就像銀白色的盤子中間託著一粒青色的田螺一樣。

再說說觀心之洞庭——

洞庭者,即當下之心。洞,代表心之本體,虛寂,空靜;庭,代表當下之用,猶如庭院。洞庭,即是當下虛寂妙用之心。

望洞庭,即是觀照自心,當下反觀,自照,自察,自覺,自悟,自明,自證。

湖光秋月兩相和:湖光,代表心中各種現象,如念頭、情緒、所思所感等;秋月,代表清明寂靜的觀照之心。湖光秋月兩相和,代表一種明心見性後和光同塵的智慧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渾然一體,瞭然一味。猶如《心經》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一如,色空相契,兩相和也。相和,即相互和諧,湖光中的秋月和秋月下的湖光,皆非常地和諧,沒有任何的矛盾衝突,和諧相融。

潭面無風鏡未磨:潭面,即心;風,代表各種干擾;無風,代表心地清淨,沒有任何干擾;鏡,同樣指的是心。鏡未磨,即本初清淨之心,沒有受到任何的磨損。

這是一種自然合道的智慧境界,清淨,寧靜,和諧,光明。

遙望洞庭山水翠:此無言之大美,處處不離,時時皆在,無言大美,大美無言。

白銀盤裡一青螺:白銀盤,即是洞庭大圓鏡,同時隱喻著心中之月和水中之月。青螺,靜靜地看似不動,其實內藏生命與生機。白銀盤裡一青螺,象徵這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同時還象徵著融寂靜、光明、鮮活、生機於一體的生命本體智慧。

這句詩之妙處還在於體現了一種華嚴經中所展現的重重無盡、相互含攝的奇妙境界:君山在洞庭湖中如銀盤青螺,月亮的倒影本身,同樣猶如銀盤青螺;這一切映在詩人的心中,亦猶如銀盤青螺,心中之月的無盡妙用同樣猶如銀盤青螺!這所有所有的一切,映現在超越視角之中,亦如銀盤青螺!

這時,山水之洞庭、心中之洞庭,詩中之洞庭、超越之洞庭,有相之洞庭,無相之洞庭,皆渾然一體,相互含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內外一體,有無一味,大道即自然,自然即大道,此中妙味,語言之不及。

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不如我們就安住在這寂靜清明的洞庭美景中,默默守之,默默望之,默默體會,默默參悟。直到詩中之境界在我們的生命中赤裸呈現,再無隱匿。那時,也許你不知道如何來形容那遍滿於身心內外一切所在的無言之大美,這時,再來吟誦甚至歌詠這首詩,你一定會發現,原來一切都已經在盡含於詩中了!

在你的款款深情之中,或許你會看到一位白衣長袍、冠帶飄逸的行者——夢得先生,正在那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上踏月而來,悠然而歌——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