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桃花源記》賞析(4)(1 / 2)

【設酒殺雞做食】,酒,真心之智慧甘露也。雞,妄念之機心也。見到自性桃源——自性真心之後,仍然要繼續修行,即悟後起修。這時的重點已經變了。見到真心之前,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尋找真心、見到真心。見到真心之後,修行的重點就變成了安住真心,同時繼續清理妄念習氣。設酒,即是不斷地強化真心,安住於真心。殺雞,即是清除妄念、機心、習氣。作食,代表著這就是一日三餐,每天都要如此,要把這種修行變成生活方式,長期訓練。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這時,又再一次出現了新的劇情。即居住在自性桃源裡的同村人。不知為何,寫到這裡,突然想到了《論語》開篇中的那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之所以有機緣寫作這篇解讀《桃花源記》的文章,正是源於對《論語》開篇這三句話的解讀——從習仁之樂、友仁之樂到安仁之樂,由此而心生“自性桃源”之想,並且最直接的關聯,就是寫“安仁之樂”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很自然地就出現在了腦海之中。而現在解讀《桃花源記》,寫到這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亦自己跑到了筆下。難道是孔聖人和陶令一起商量好了嗎?要藉助我的筆相互為彼此做注?雖說前面剛剛說過不可拘泥於文字的故事,但也不可小看文字的力量,如果沒有《論語》和《桃花源記》,我們又怎麼會感受到孔子和陶令這兩位聖賢鮮活的生命呢?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用在這裡做註解,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大家都是致力於追求自性桃源的“陶粉”——現在有理由懷疑,陶令之所以為自己取名為【陶淵明】,其實正是【桃源明】的諧音!《桃花源記》,就是如何尋找自性桃源,讓自性桃源的光明和芬芳顯發出來的實修路線圖!這個發現有沒有可能被列為“新視角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而且排行榜首的可能性極高呢!

由此想到了一位朋友——陶語。最早對【桃花源】產生特別的興趣,就是因為好友陶語寫的一篇遊覽“桃花源”並與陶令跨越時空進行心靈對話的故事。那時候與她在微信上專門就“桃花源”的相關內容進行了交流。記得當時還說過一句話:希望中國的鄉村在未來處處皆是桃花源。並寫有一詩也一併錄在此處——

好山好水好地方,桃花源裡採茶忙。且把新醅奉知己,紅蘿綠韭菜根香。

是不是您也感受到了桃花源裡的花香、茶香、菜根香?

這些正是桃花源為遠道而來的朋友們準備的豐盛的佳餚呢!

且回到正題。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詢”。越是品讀此文,越是驚歎於陶令此文結構上安排得巧妙。短短三百多字,竟然蘊含了非常豐富的層次,甚至到了一句話一個層次的地步。

在完成了“自性桃源”與尋覓者的對話之後,“自性桃源”又重新換了一個身份,以“村中人”的形象再次出現了。注意,當我們回看【見漁人,乃大驚】的前文時,如果再仔細一點的話,就會發現這位“見到漁人的人”,是【沒有面目】的。沒有任何關於這個人的具體描述,年齡、性別、外貌等,沒有任何資訊。而且明顯地與“村中人”區別開來。從簡短到極致的語言中,卻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其“主人”的感覺。【問所從來、便邀還家】,這種理所當然地、自在、自主的風範,不正是“自性桃源”、自性真心的暗喻嗎?而漁人第一個見到的這個人恰好就是這個“位置”上的人——桃花源的主人,不正體現了陶令運籌之巧妙嗎?

直白一點說,“武陵人”,正是陶令也;“見漁人者”,正是“自性桃源之陶令也”。村中人,亦是“自性桃源之陶令”幻化身也。仔細體會一下,是不是這樣呢?

下面且看看,當陶令再次轉換了身份之後,將要傳達一些什麼樣的資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來問詢的村中人,首先不是問詢,而是“自雲”!這個“自雲”,充分體現了巧妙的結構安排——因為陶令真正想說的話,其重點正是村中人不問而“自雲”的內容。因為這些內容從一個新的角度闡述瞭如何才能抵達“自性桃源”,相當於尋找自性桃源的另一條路——不同的路適合不同的人,陶令想得可真夠周到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先世,即達到自性桃源之前的生命狀態,相對於當下身處於自性桃源之中來說,那的確已經是過往的先世了。如果把自性桃源比喻成【彼岸】的話,先世就是【此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