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初步的接觸,瞭解他們的具體想法和條件,然後再做決定。”
“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但我們要注意在接觸過程中保持謹慎,不要輕易做出承諾。”陳教授點頭表示認可。
於是,團隊決定按照這個建議,先與一些合作機構進行初步接觸。
在接觸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們發現,事情遠比他們想象的要複雜。
有的機構雖然實力強大,但對合作的條件非常苛刻,幾乎要完全掌控研究的方向和程序。
,!
“這根本就不是合作,而是吞併!”一位成員憤怒地說道。
有的機構表面上表示願意尊重團隊的獨立性,但在具體的合作協議中卻設定了各種隱形的限制和條款。
“他們太狡猾了,我們差點就上當了。”負責審查協議的成員心有餘悸地說。
還有的機構雖然態度友好,但自身的技術和資源並不能滿足團隊的需求。
“與他們合作,對我們的研究幫助不大,反而可能會分散我們的精力。”經過評估後,成員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隨著接觸的深入,團隊內部的矛盾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進一步加劇了。
支援合作的成員認為是反對合作的成員過於挑剔,錯過了一些不錯的機會。
“我們不能總是吹毛求疵,要學會抓住機會。”
反對合作的成員則認為支援合作的成員過於急躁,沒有充分考慮合作的風險。
“你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沒有為團隊的未來著想。”
團隊的氛圍變得更加緊張,成員之間的交流也變得充滿了火藥味。
在一次內部討論會上,矛盾終於徹底爆發了。
“你們就是在阻礙團隊的發展!”支援合作的成員憤怒地指責反對合作的成員。
“你們才是在把團隊推向深淵!”反對合作的成員也毫不客氣地回擊。
雙方互不相讓,爭吵聲越來越大,甚至有人拍起了桌子。
陳教授看到這種情況,心中充滿了憂慮。他知道,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內部矛盾,團隊很可能會分崩離析,之前的研究成果也將付諸東流。
“大家都冷靜一下!這樣爭吵解決不了問題。”陳教授大聲說道。
但此時的成員們已經陷入了情緒的漩渦,根本聽不進去。
陳教授無奈之下,只好宣佈暫時休會,讓大家先冷靜下來。
休會期間,陳教授分別找了團隊的成員進行談話,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擔憂。
“我並不是反對合作,只是擔心我們會失去對研究的主導權。”一位反對合作的成員向陳教授傾訴道。
“我知道大家的顧慮,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就不敢嘗試。只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制定合理的合作方案,是可以在保證獨立性的前提下獲得幫助的。”陳教授耐心地解釋道。
在與支援合作的成員交流時,陳教授說道:“我理解你們想要加快研究進度的心情,但我們也要確保合作是對團隊有益的,不能為了速度而犧牲質量和獨立性。”
透過與成員們的逐一交流,陳教授逐漸找到了矛盾的根源所在。
原來,支援合作的成員主要是看到了團隊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壓力,希望透過合作來快速解決問題;而反對合作的成員則更注重團隊的長遠發展和獨立性,擔心合作會帶來不可控的風險。
陳教授意識到,要解決矛盾,必須要讓雙方都看到彼此的合理性,找到一個平衡點。
在重新召開的會議上,陳教授首先總結了之前與成員們交流的情況,然後說道:“大家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團隊好,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不能片面地強調速度或者獨立性,而是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
接著,陳教授提出了一個新的合作方案框架,在這個框架中,既明確了團隊在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和獨立性,又充分利用了合作機構的技術和資源優勢。
“大家看看這個方案,是否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陳教授問道。
成員們開始認真地研究這個方案,經過一番討論,大家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轉變。
支援合作的成員開始意識到,保證獨立性的重要性;而反對合作的成員也看到了合力合作帶來的潛在好處。
“這個方案似乎比之前的想法更周全,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一位成員說道。
“沒錯,我們可以在一些細節上再進行討論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