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端坐在鄱陽湖戰船上那寬敞奢華的中軍大帳內,面前擺滿了山珍海味和美酒佳釀。
一群衣著華麗的舞姬正伴隨著悠揚的樂曲翩翩起舞,群臣們則盡情享受著這盛宴帶來的歡樂氛圍,整個營帳內呈現出一片歌舞昇平、紙醉金迷之象。
然而,面對即將到來的與十萬明軍之間的生死對決,陳友諒卻顯得毫不在意,似乎完全沒將對方放在眼裡。
這時,謀士鄒普勝走上前來,一臉憂慮地說道:“大王,雖說咱們如今採用的鐵索連舟之計甚是精妙,但仍需謹防明軍火攻啊!若是稍有不慎,恐怕就要重蹈當年曹孟德於赤壁之戰中的覆轍啦。”
聽聞此言,陳友諒微微一怔,但很快便恢復了自信滿滿的神態,大手一揮道:“太師莫要為此等瑣事煩憂,本王豈會如此輕易地上當?凡是前來投靠我軍的明軍士卒,不論其緣由如何,一概斬立決便是!想那曹操當年只因輕信了黃蓋的投誠之舉,最終才中了那黃蓋的苦肉之計,導致數十萬曹軍被熊熊大火所吞噬。但本王絕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其實,陳友諒對於那段歷史也是心知肚明。
他深知當年赤壁之戰時,曹操正是因為對黃蓋的投降信以為真,未曾料到其中暗藏玄機,從而給了孫劉聯軍以可乘之機。
再加上諸葛亮巧借東風,使得火勢得以迅速蔓延,最終成就了那場驚天動地的火燒連營。
不過,陳友諒可不認為眼前的對手——張無忌能夠如同諸葛孔明那般神奇,竟然可以借來東風助戰。
畢竟,自己麾下坐擁足足五十萬精銳水軍,而明軍僅有區區十萬兵力,雙方實力懸殊如此之大,這場戰爭的勝負早已註定,自己已然立於不敗之地!
想到此處,陳友諒不禁仰頭大笑起來……
陳友諒的笑聲在寬敞的營帳內迴盪,如同雷鳴般震耳欲聾,群臣也隨之附和,一片諂媚之聲中,似乎連空氣中都瀰漫著一股盲目的自信與狂傲。
然而,在這歡慶的表象之下,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暗流湧動。
眾人沉浸在勝利的幻想之中時,營帳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名斥候滿頭大汗,神色慌張地闖入大帳,跪倒在地,急促地稟報道:“大王,大事不妙!明軍似乎有所行動,正大規模集結兵力,似有偷襲我軍後方的意圖!”
此言一出,原本熱鬧的宴席瞬間安靜了下來,群臣面面相覷,臉上寫滿了驚愕與不安。
唯有陳友諒,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似乎早已料到這一手。“哼,張無忌小兒,雕蟲小技也!企圖以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本王,真是痴心妄想!”
他揮手示意斥候退下,隨即站起身來,目光如炬,掃視全場,“傳令下去,後軍變前軍,準備迎擊!本王要親自率軍,讓那明軍見識見識什麼才是真正的水上霸主!”
正當陳友諒部署完畢,準備率軍出擊之時,鄒普勝再次上前,眉頭緊鎖,低聲提醒:“大王,不可不防啊!萬一明軍此乃誘敵之計,實則另有圖謀……”
“太師多慮了!”
陳友諒不耐煩地打斷了他的話,“本王心中自有計較。傳令,即刻出發,讓張無忌知道,挑戰本王的權威,是何等愚蠢的決定!”
陳友諒率領大軍浩浩蕩蕩駛出營地,準備迎擊那並不存在的“偷襲”之時,鄱陽湖的另一端,七條看似普通的小船正悄無聲息地劃破水面,朝著陳友諒的旗艦緩緩逼近。
這些船上,滿載的不是士兵,而是精心準備的火藥與易燃之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為即將到來的致命一擊積蓄力量。
張無忌立於遠處的一艘戰船上,望遠鏡中,陳友諒的旗艦清晰可見,他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心中默唸:“聲東擊西,不過是誘餌;真正的殺手鐧,還在後頭。”
隨著一聲令下,七條小船如同離弦之箭,猛然加速,直奔陳友諒旗艦而去。
陳友諒意識到不對勁,急忙下令調轉船頭之際,那七條小船已近在咫尺,船上之人紛紛點燃火藥,瞬間,火光沖天,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陳友諒的旗艦被熊熊烈火所吞噬,整個湖面彷彿被點亮了一般,照亮了每一個驚恐的臉龐。
“不!這不可能!”
陳友諒在火光中絕望地咆哮,卻無力改變這已成定局的命運。
熊熊燃燒的火光映照之下,他那單薄的身影孤零零地佇立著,顯得如此渺小而又無助。
狂風呼嘯著席捲而來,火勢愈發兇猛,彷彿一頭失控的巨獸,瞬間便將漢軍的大船盡數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