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解決問題的道理。
指導思想
因果報應:孫悟空偷果推樹是因,鎮元大仙的懲罰是果,後孫悟空救活果樹,與鎮元大仙結為兄弟又是果,體現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迴圈。
和為貴:故事最後以孫悟空救活果樹,雙方和解結為兄弟結尾,傳達了以和為貴、化解矛盾的思想。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禮儀文化:鎮元大仙因與金蟬子的舊交而善待唐僧師徒,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重情重義、以禮待人的文化。
中醫藥文化:人參果的神奇功效及孫悟空求方醫樹的情節,側面反映了中醫藥文化中對草藥神奇療效的想象和探索。
對社會進步的啟發
衝突解決:故事中孫悟空與鎮元大仙的衝突及最終和解,啟示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透過溝通協商解決衝突,避免暴力對抗。
環境保護:人參果樹的珍貴和孫悟空推倒果樹帶來的災難,提醒人們要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文學教育啟示
人物塑造:透過對孫悟空、唐僧、豬八戒等人物的細緻刻畫,展現了不同性格特點,為文學創作中人物塑造提供了借鑑。
情節設定:故事中偷果、懲罰、求方、醫樹等情節環環相扣、跌宕起伏,為文學寫作中情節構思提供了範例。
揭示天地人三才之道奧秘
順應自然:人參果樹的生長規律體現了自然之道,孫悟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而引發問題,啟示人們要順應自然。
天人合一:鎮元大仙的道場五莊觀與自然和諧共生,象徵著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們應追求與自然、他人、社會的和諧統一 。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面對《第 25 回:鎮元仙趕捉取經僧,孫行者大鬧五莊觀》進行深度解析的幾個要點:
(一)陰陽平衡
1. 鎮元大仙與孫行者的對立與互動體現了陰陽的相互作用。
2. 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陰陽力量不斷變化與調整。
(二)因果迴圈
1.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的行為是因,鎮元仙趕捉取經僧是果。
2. 這種因果關係反映了周易中事物發展的必然聯絡。
(三)變化與適應
1. 孫行者在面對鎮元仙時,不斷變化策略應對挑戰。
2. 體現了周易中變易的思想,適應變化才能生存發展。
(四)和諧與平衡的追求
1. 取經團隊與鎮元大仙之間的和解,體現了對和諧狀態的追求。
2. 周易強調和諧與平衡是事物發展的理想狀態。
四、《西遊記》第25回的部分經典原文與解釋譯文:
原文
卻說他兄弟三眾,到了殿上,對師父道:“飯將熟了,叫我們怎的?”三藏道:“徒弟,不是問飯。他這觀裡,有甚麼人參果,似孩子一般的東西,你們是那一個偷他的吃了?”八戒道:“我老實,不曉得,不曾見。”清風道:“笑的就是他!笑的就是他!”行者喝道:“我老孫生的是這個笑容兒,莫成為你不見了甚麼果子,就不容我笑?”
譯文
話說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來到殿上,問師父叫他們何事。唐僧問是否有人偷了觀裡的人參果。八戒矢口否認,清風卻指認八戒笑了便是偷吃之人,孫悟空則辯稱不能因自己愛笑就被冤枉.
原文
三藏道:“徒弟息怒,我們是出家人,休打誑語,莫吃昧心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個禮罷,何苦這般抵賴?”行者見師父說得有理,他就實說道:“師父,不干我事,是八戒隔壁聽見那兩個道童吃甚麼人參果,他想一個兒嘗新,著老孫去打了三個,我兄弟各人吃了一個。如今吃也吃了,待要怎麼?”明月道:“偷了我四個,這和尚還說不是賊哩!”八戒道:“阿彌陀佛!既是偷了四個,怎麼只拿出三個來分,預先就打起一個偏手?”
譯文
唐僧勸悟空別生氣,並教導他們出家人不可說謊、做昧心事,若吃了果子就該賠禮道歉。悟空聽了覺得有理,便承認是八戒想吃,讓他去打了三個果子,三人各吃一個。但明月卻堅稱被偷了四個,八戒則趁機埋怨悟空分果不均.
原文
那大聖推倒樹,卻在枝兒上尋果子,那裡得有半個?原來這寶貝遇金而落,他的棒刃頭卻是金裹之物,況鐵又是五金之類,所以敲著就振下來,既下來,又遇土而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