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所蘊含的智慧和哲理,同時也能從中汲取力量和啟示,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二、《西遊記》第79回“尋洞擒妖逢老壽,當朝正主救嬰兒”的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卻說那錦衣官把假唐僧扯出館驛,與羽林軍圍圍繞繞,直至朝門外……(因篇幅較長,此處省略部分原文,可檢視上述完整原文連結)行者即令土地回去,與八戒跳過溪來,尋那顆楊樹。果然有九條叉枝,總在一根上。行者吩咐八戒……那怪打個轉身,原來是隻白鹿。壽星拿起柺杖道:“這孽畜!連我的柺棒也偷來也!”
白話文:
話說錦衣官把孫悟空變的假唐僧扯到朝門外,向黃門官通報後,黃門官奏請昏君,眾人將假唐僧帶入朝堂。昏君稱自己久病不愈,國丈給了藥方,只差一味藥引,即長老的心肝。假唐僧應允,剖開胸腹,滾出一堆心來,卻無黑心,嚇得昏君讓收了去。假唐僧現了本相,原來是孫悟空,他指責國丈才是黑心,國丈化作一道寒光逃走,還帶走了妖后。
孫悟空按落雲頭,讓官員們尋找昏君,隨後國王出來,孫悟空說明了情況,國王傳旨請唐僧師徒入朝。國王向孫悟空講述了國丈的來歷,原來三年前國丈帶女兒進貢,被國王寵幸,後國王生病,國丈稱需用小兒心做藥引,幸得孫悟空解救。孫悟空決定去擒妖,國王安排齋供後,他帶著八戒前往柳林坡。
孫悟空依土地所言,找到清華洞府,讓八戒在遠處接應,自己叫開門進入洞中。一番打鬥後,妖怪不敵逃走,被南極老人星攔住,原來妖怪是壽星的腳力白鹿。壽星謝過孫悟空後準備離開,被孫悟空扯住,因還有美人未獲,且需回比丘城向昏君覆命。最後,孫悟空和八戒燒了清華妖怪宅,抓住了狐狸精,白鹿精被收歸天庭。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面對《第 79 回:尋洞擒妖逢老壽,當朝正主救嬰兒》進行深度解析:
(一)主題思想
1. 陰陽平衡:故事中既有擒妖的鬥爭,又有正主救嬰兒的善舉,體現了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思想。
2. 正義戰勝邪惡:擒妖與救嬰體現了正義的力量最終會戰勝邪惡的主題。
(二)指導思想
1. 變化與應對:尋洞擒妖的過程展現了面對變化時應採取積極的行動和策略。
2. 順應時勢:當朝正主的行為體現了順應時勢、擔當責任的重要性。
(三)文化傳承
1. 道德傳承:故事中所體現的道義、善良等價值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
2. 智慧傳承:周易哲學的智慧透過故事得以傳承和展現。
(四)天地人之道
1. 人與自然的關係:尋洞擒妖涉及到人與自然的互動。
2. 人與社會的關係:正主救嬰兒反映了人與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3. 人的自我修養:故事中人物的行為體現了對自身修養的要求。
(五)奧秘
1. 事物發展的規律:故事中蘊含著事物發展變化的奧秘。
2. 命運與抉擇:人物在面對困境時的抉擇和命運的走向展現了周易哲學中的奧秘。
四、從周易哲學角度來看,《西遊記》第79回中陰陽平衡思想有以下具體體現:
人物善惡對立與統一
文中的孫悟空代表正義的陽,國丈代表邪惡的陰。孫悟空降妖除魔,保護比丘國百姓,國丈則哄騙國王、殘害小兒以滿足私慾。二者相互對立,但正是透過孫悟空對國丈的懲治,才恢復了比丘國的太平,體現了陰陽對立統一、相互制約,以達到整體平衡的思想.
行為剛柔並濟
孫悟空擒妖時的武力對抗展現了陽剛之力,如與國丈在空中的激烈打鬥,其金箍棒威力無窮。而當朝正主救嬰兒則體現了陰柔的一面,國王在認識到錯誤後,請求唐僧師徒幫助,以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剛柔行為相互配合,實現了陰陽平衡。
環境的陰陽對應
清華洞的環境描寫體現了陰陽平衡。“煙霞幌亮,日月偷明。白雲常出洞,翠蘚亂漫庭”,煙霞、白雲等屬陽,翠蘚等屬陰,洞中既有明亮溫暖的陽剛之氣,又有清幽靜謐的陰柔之美,二者相互交融,構成和諧的整體.
事件發展的陰陽轉化
比丘國王因沉迷女色、輕信國丈而致病,國家陷入混亂,此為陽消陰長。但隨著孫悟空的到來,識破妖怪,降妖除魔,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