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拿來,先以禮求其心。如果相從,即時剖而取出,遂御葬其屍,還與他立廟享祭;如若不從就捆住,剖開取之。隨後傳旨,把各門閉了,又差羽林衛大小官軍,圍住館馹 。
白話文
孫悟空請如來收伏眾怪後,師徒四人繼續西行,到了冬天,來到一座城池。經詢問得知此處原是比丘國,現改叫小子城.
進城後,他們發現家家門口都有鵝籠,裡面坐著不滿七歲的小男孩。唐僧詢問驛丞後得知,三年前,有個道人進貢了一位貌若觀音的十六歲女子給國王,國王寵幸她,封其為美后,從此國王不理三宮六院,身體也每況愈下. 國丈有海外秘方,能延壽,但需要用 1111 顆小兒心肝做藥引。這些小兒是從百姓中選出來的,養在鵝籠裡。百姓怕國王,不敢哭,就傳播謠言,稱此地為小兒城。
唐僧師徒聽聞此事,十分悲痛。唐僧認為國王無道,孫悟空決定晚上帶著八戒和沙僧,把小兒們救走。
到了晚上,孫悟空施展法術,將小兒們救出城,藏在樹林裡。第二天,唐僧師徒準備進城倒換關文,孫悟空變成小蟲,跟著唐僧進了王宮。
國王見到唐僧後,詢問取經之事。唐僧回答後,國王又問他是否知道僧人的好處。唐僧說僧人可以超脫生死,國王聽後,對僧人更加敬重。
這時,國丈來了,他對國王說,唐僧是個十世修行的真體,元陽未洩,比小兒的心肝更強萬倍。如果能得到他的心肝煎湯,服下國丈的仙藥,就能延萬萬年之壽。國王聽後,立刻傳旨,將唐僧拿來,先以禮求其心,如果不從,就捆住剖開取之。
孫悟空聽到後,決定先不現身,看看國丈的真面目。國丈見到唐僧後,對他說,自己有海外秘方,能讓人長生不老,但需要用唐僧的心肝做藥引。唐僧聽後,大罵國丈是個妖怪,國丈惱羞成怒,現出原形,原來是個白鹿精。
孫悟空現出本相,與白鹿精打鬥起來。白鹿精不是孫悟空的對手,想要逃跑,被孫悟空追上,一棒打死。國王見國丈死了,嚇得癱倒在地。
孫悟空告訴國王,國丈是個妖怪,他的所謂秘方都是騙人的。國王聽後,如夢初醒,對唐僧師徒感激涕零。孫悟空又讓國王下令,釋放所有被關在鵝籠裡的小兒,並讓國王改過自新,不要再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
國王一一照辦,並設宴款待唐僧師徒。唐僧師徒在比丘國停留了幾日,繼續西行。
三、用周易哲學對標題進行的深度解析:
經典典故:比丘憐子遣陰神和唐僧怒發降妖怪,體現了陰陽相生相剋的關係,陰神與妖怪代表陰,而唐僧代表陽,展現了陰陽之間的對立與鬥爭。
主題思想:故事中展現了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以及對善良和慈悲的堅守,這與周易中強調的道德觀念相符。
指導思想:透過唐僧的經歷,傳達了面對困難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這與周易中倡導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相呼應。
文化傳承:故事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如道教的神仙觀念等,體現了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天地人之道奧秘:比丘國的事件反映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以及如何在其中保持平衡與和諧。
四、從周易哲學角度對《西遊記》第78回的深度解析:
主題思想
陰陽平衡:本回中,比丘國國王因過度寵溺美后,沉溺女色,導致身體尫羸、精神倦怠,這是陰陽失衡的體現。而孫悟空等的到來及降妖過程,則是對這種失衡狀態的糾正,恢復世間的陰陽平衡,正如《周易》中所強調的萬事萬物皆需陰陽協調,才能達到和諧穩定.
邪不壓正:國丈等妖邪勢力代表著邪惡,妄圖以殘忍手段獲取長生,而唐僧師徒則代表正義,堅決抵制這種惡行。最終妖邪被降伏,彰顯了正義的力量,契合《周易》中扶正祛邪的理念,即堅守正道,才能使事物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指導思想
變通趨時:孫悟空在面對危機時,靈活應變,透過讓唐僧變身為自己,巧妙地應對國王的刁難,體現了《周易》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啟示人們在面對困境時要懂得靈活變通,適時調整策略.
天人合一:唐僧師徒一路西行取經,其使命與天地間的正道相契合,他們在比丘國降妖除魔,也是順應天意、維護天地秩序的表現,這與《周易》所倡導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符,強調人類行為應符合自然規律和宇宙大道.
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