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不這麼認為,立刻派公子蕩帶著豐厚的禮物去楚國,請求拜見楚成王。成王問他來幹什麼,答應明年春天,在鹿上這個地方相會。公子蕩回來報告襄公,襄公說:“鹿上是齊國的地方,不能不告訴齊侯。”又派公子蕩去齊國修好,說了楚王約定相會的事情,齊孝公也答應了。這一年是宋襄公十一年,也就是周襄王十二年。
第二年春天正月,宋襄公先到鹿上,築起盟壇等待齊、楚兩國國君。
二月上旬,齊孝公才到。襄公因為自己有送孝公回國即位的功勞,見面的時候,臉上露出得意的神情;孝公感激宋國的恩德,也很周到地盡了地主之禮。
又過了二十多天,楚成王才到。宋、齊兩國國君接見他的時候,按照爵位排次序,楚國雖然僭越稱王,實際上是子爵,所以宋公排在最前面,齊侯其次,楚子在最後,這是宋襄公定的位次。到了會盟那天,大家一起登上鹿上的盟壇。襄公毫不猶豫地以盟主自居,先拿起牛耳,一點都不謙讓;楚成王心裡很不高興,勉強接受了歃血儀式。
襄公拱著手說:“我茲父有幸繼承先代的事業,作為周王室的賓客。我不自量力,想重新恢復盟會的制度,又怕人心不齊,所以想借二位國君的威望,在我國的盂地會合諸侯。就定在秋天八月吧,如果二位國君不嫌棄,能夠帶頭號召諸侯,來參加盟會,我願意世世代代和二位國君保持兄弟般的友好關係,從殷商的先王以下,都會感激二位國君的恩賜,又豈止是我一個人呢?”
齊孝公拱著手請楚成王先說,成王也拱著手請孝公先說,兩位國君互相推讓,很久都沒有決定。
襄公著急地說:“二位國君要是不嫌棄我,就一起在盟書上簽字吧。”於是拿出會盟的文書,卻不先遞給齊孝公,而是徑直走向楚成王求其署名。孝公見狀,心裡頓時像吞了只蒼蠅般不是滋味,暗忖這宋襄公可真會做人,明擺著厚此薄彼嘛。楚成王接過文書,抬眼一瞧,只見上面寫著召集諸侯舉行盟會之事,效仿齊桓公的衣裳之會,不動兵戈,末尾處宋襄公已然大筆一揮簽上了自己的大名。
楚成王嘴角微微上揚,似笑非笑地對襄公說:“諸侯嘛,君自個兒就能召集來,何必非得拉上我呢?”
襄公一本正經地解釋道:“鄭、許兩國長期在君之庇護下,而陳、蔡兩國近來又與齊結盟。若不仰仗君之威名,我怕這事兒得黃,所以才來求君幫忙。”
楚成王不緊不慢地說:“如此說來,齊君應當先署名,然後才輪到我。”
孝公卻雙手一攤,聳聳肩說:“我齊國如今在宋君面前,就像個小跟班,那些諸侯我可請不動,唯有楚國之威令能行,我就湊個數,籤不籤這字也沒啥要緊。”說罷,便不肯提筆署名。
其實呀,齊孝公心裡那點小九九,眾人皆知,無非是不滿宋襄公先捧楚國而冷落自己,所以故意使性子呢。可宋襄公呢,還自作多情地以為孝公是真心感激自己,實心實意地謙讓,於是便美滋滋地收起文書,藏了起來。三位國君在鹿上又嘮嘮叨叨了好些日子,這才各自回宮。
且說楚成王回到楚國,將此事告知令尹子文。子文一聽,皺著眉頭說:“宋君這也太張狂了,大王您為何還答應去參加會盟呢?”
楚王哈哈一笑,道:“我早就想在中原地區當老大了,只是一直沒找著合適的機會。如今宋公搞這個衣裳之會,我正好趁機拉攏諸侯,何樂而不為呢?”
大夫成得臣眼珠一轉,上前獻計:“宋公那傢伙就是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兒,還特別容易輕信別人,沒啥心眼。咱們不如在盟會上設下伏兵,把他給活捉了,這多好玩。”
楚王眼睛一亮,點頭道:“我正有此意。”
子文卻有些擔憂地說:“咱都答應人家去會盟了,卻在會上搞偷襲,這不是砸自己招牌,讓天下人說咱不講信用嘛,以後還咋讓諸侯服咱?”
成得臣滿不在乎地擺擺手,說:“宋公一心想當盟主,肯定會在會上對諸侯們指手畫腳,那些諸侯又不瞭解他,肯定沒人搭理他。咱們把他劫了,既能顯示咱的威風,回頭再把他放了,又能落個好名聲,諸侯們一看宋公這麼窩囊,不投奔咱楚國還能去哪兒?要是為了那點小信用而壞了大事,這可不是明智之舉。”
子文聽了,無奈地搖搖頭說:“子玉啊,你這腦瓜子轉得可真快,我是自嘆不如。”
楚王當下便任命成得臣、鬥勃二人為將,各自挑選五百名勇士,天天操練,就等著在盟會上大顯身手,劫盟之計,暫且按下不表。
再說宋襄公從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