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上臺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此時,房間裡陷入了更為詳盡和深入的討論。
“第五點,一切準備就緒後,我們該擁立誰為皇帝?”魏袍提出了這個核心問題。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有人提議道:“蒙武的立場十分明確,他們家早已堅定地支援扶蘇。即使沒有當前的變局,也得與贏漱為敵,這正是他為何如此活躍的原因。”
眾人繼續分析:“讓蒙恬統領五十五萬人去殺贏漱未免小題大做了,不如讓他帶領三十萬兵馬抵達咸陽即可。”
“這樣一來,就能和李信與婦好的三十萬兵力形成有效的制衡!”
“同時我們也應集結自己的私人部隊,在短時間內可以迅速組織起十萬人,隨後開始聯絡秦國各貴族,以
**
繳稅之名讓他們加入我們。若所有貴族都能響應,聚集到五十萬人並非難事。”
“將蒙恬的三十萬人和我們招募到的五十萬人合起來,總數達八十萬人,這樣的規模完全可以橫掃任何阻擋。”
針對具體的策略,一位成員補充道:“關於何時、何地對付贏漱,此人狡詐多端,最好避免他返回咸陽。選在雁門關解決會更為妥當。”
“除掉他可免除眾多潛在風險。”
談到最終目的,另一位成員說道:“至於新帝的選拔,顯然應當是扶蘇,他的溫和與仁慈廣受推崇,特別是其推行分封的思想便於掌控。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謀求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