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外又包裹了一層黏土,避免有煙滲出。
最後把龜殼放在灶臺上,尋找一個合適的角度,讓灶臺和龜殼之間的縫隙儘可能的小。
這時林碩發現,因為長時間的灼燒,龜殼下面已經有些開裂。
可能用不了多久,龜殼的底部就會燒穿。
於是他想了個辦法,用黏土糊住龜殼的底部,烘乾,做了一層保護層。
這樣火焰灼燒的就是黏土,再傳遞熱量給龜殼,雖說加熱效率會降低,但可以讓龜殼的使用時間更長一些。
搭建好後,灶臺和龜殼中間還是留有一定的縫隙。
林碩依舊用石子填充,黏土密封。
完成後,林碩在灶臺中點了一把火,進行烘乾。
由於黏土中有乾草作為粘黏劑,還摻了粘度更大的黃泥進去,火燒後並不會乾裂,而是會變得更加堅硬,貼合。
林碩老家的很多老房子,就是用這樣的黏土製成的。
點火後,林碩發現煙囪排煙的效果不是很好,還會有煙從灶臺的這一端冒出來。
煙囪的原理是熱空氣上升對流和氣壓效應。
室外通風,煙囪內的氣壓小於室外,煙就會被吸出去。
由於他們在溶洞中,頭頂的岩石縫隙太高,空氣流通性差,煙囪內的負壓就不夠,煙才會倒灌。
但仔細研究後,林碩發現主要原因還不是這個。
因為溶洞內的空氣是流通的,雖然不知道溶洞深處有什麼,但一直有風從裡面吹出來,不存在負壓不夠的情況。
林碩換了一種方式思考,有沒有可能是煙囪不夠高,氣流從上方吹過,反而堵住了煙囪口,從而導致煙倒灌回煙囪內,從灶臺這邊出來。
為了驗證這個問題,他到山洞外砍來一根長葉子的樹枝,用葉子擋在煙囪上方。
:()墜機後,我救了女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