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從西德吉瑪公司引進的圓盤反應器出現問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中方提出索賠1100萬德國馬克,德方只認可300萬德國馬克,談判一度擱淺。中方談判首席代表任傳俊以情為重,真誠相待,邀請德方總經理到揚州遊覽,在大明寺鑑真和尚面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回到儀徵後,繼續談判,中方實事求是地表達自身訴求和困難,最終感化了德方,以德方賠償800萬德國馬克達成協議。
戴姆勒—賓士與克萊斯勒合併談判
1994年,戴姆勒—賓士的子公司梅塞德斯—賓士股份公司開始尋找合作伙伴,克萊斯勒也求賢若渴。在長達8個月的談判期間,雙方几經周折,最終在1998年5月6日,德國戴姆勒—賓士股份公司與美國克萊斯勒汽車製造公司宣佈合併,組成新的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兩強聯合創造了高額的年營業額,震動了全球工業界和經濟界。
中國某工程承包公司在加彭的談判
中國某工程承包公司在加彭承包工程,主體建築完工後解僱大批臨時工,引發了持續40天的大罷工。中方人員因對加彭法律無知,按照國內對臨時工等的理解處理,結果不得不向被解僱工人支付一大筆失業補貼,總數目相當於已向工人支付的工資數額,且未在工程預算內,全部損失由公司自行支付。
西方某國政府貸款承諾費談判
西方某國向我國某一專案提供一筆數額較大的政府貸款,按規定未提用的部分需支付承諾費,數額可觀。經我方研究,提出把貸款按年度分成六部分使用,對方按年度將資金先後調撥到位,每一年的額度若沒有用完,按當年未用部分計算承諾費,以後若干年的貸款額則不計算在內。經過談判,雙方認為這樣做對彼此都有利,外方接受了我方的要求,我方節約了幾百萬美元。
日本汽車公司與美國代理商談判
日本一家著名汽車公司在美國“登陸”,找美國代理商談判時遲到,美國代表想借此獲取更多優惠條件。日本代表誠懇道歉後表示若因遲到懷疑合作誠意就結束談判,其提出的優惠條件不愁找不到合作伙伴,最終讓美國代表啞口無言,談判得以順利進行。
戴姆勒 - 賓士與克萊斯勒的合併談判成功對雙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戴姆勒 - 賓士的影響
- 市場拓展方面
- 地理市場的延伸:合併前戴姆勒 - 賓士主要在歐洲市場佔據優勢地位,克萊斯勒則在美國市場根基深厚。合併後,戴姆勒 - 賓士能夠立即深入美國市場,利用克萊斯勒已有的銷售網路、品牌認知度和客戶基礎,拓寬其在北美這一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的份額。
- 產品市場的拓寬:克萊斯勒在小型汽車和輕型卡車領域有出色的產品線,這對戴姆勒 - 賓士豪華車為主的產品結構形成補充。例如,克萊斯勒的小型廂式車和SUV車型在美國市場廣受歡迎,合併後戴姆勒 - 賓士可以藉助這些產品進入更廣泛的細分市場,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 技術合作方面
- 技術互補優勢:戴姆勒 - 賓士在汽車工程、豪華車製造技術和柴油發動機技術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克萊斯勒在一些大規模生產技術和創新設計理念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雙方合併後能夠共享技術資源,加速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比如,在汽車安全技術和節能技術的研發上可以相互借鑑,提升整體技術水平。
- 降低研發成本:汽車行業研發投入巨大,合併後透過整合研發部門,能夠避免重複研發,實現規模經濟。例如,原本兩家公司分別投入資金研發相似的汽車底盤技術,合併後可以集中資源進行研發,降低單位產品的研發成本。
- 品牌與形象方面
- 品牌協同效應:戴姆勒 - 賓士的梅賽德斯 - 賓士品牌象徵著豪華、高階和品質;克萊斯勒品牌則具有美國式的實用主義和創新形象。合併後可以使兩個品牌在不同的品牌定位上相互呼應,豐富品牌矩陣。例如,在營銷活動中,可以利用賓士的高階形象提升克萊斯勒的品牌檔次,同時克萊斯勒的大眾市場形象也可以使賓士品牌更接地氣。
- 提升綜合形象:從全球範圍看,合併後的公司規模更大、產品線更豐富,給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整體印象是一家實力更強大的綜合性汽車企業,有助於提升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對克萊斯勒的影響
- 技術與管理提升方面
- 技術升級助力:藉助戴姆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