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鈞腦子裡靈光一閃,這突發奇想使他聯想到了一種神奇的著名土壤——亞馬遜黑土!
這是一種人造的肥沃黑色土壤,在亞馬遜盆地發現,有數千年以上的歷史。
它的主要成份就是木炭,另外也包含了一些骨頭跟有機肥。
這種黑土在哥倫布登陸之前就存在,據說它們大約是在西元前450年至西元950年間被創造出來的。
這種黑土有個神奇的特性,那就是再生,它能夠被閒置幾年後自動恢復肥沃。
根據這種黑土,人們後來研究出了生物碳又稱為農業碳。
這是一種使用於農業用途的木炭,它是熱裂解生物質能原料之後的產物,主要的成份是碳分子。
跟一般木炭不同,它不被當成燃料使用,而是被用來改良土壤,幫助植物生長,它還可以捕捉與清除大氣中的碳,將它轉化成非常穩定的形式,並儲存在土壤中達數千年之久。
使用這種生物碳據說可以增加20的農業生產力,同時能淨化水質,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
好的想法是動手實踐的最佳理由,這也是汪鈞的做人原則。
他當然不會傻傻的去透過什麼燃燒生物質能原料來製造生物碳,對於他來說,那種方法就像是傻大黑粗的穴居人工藝。
他用“火種”輕而易舉的就能達到奈米級以上的工控水準,生物碳?
不!這概念太土了,他要搞的是奈米級的複合農業碳。
他首先將如粉塵大小的碳奈米管列印成有缺口的“c”型,以使碳奈米管的吸附和釋放功能更加順暢。
然後他以中國農科院的水稻超級肥配方為參考按圖索翼的新增各種化肥,再新增一定比例的有機肥。
最後是新增普通土壤,再加百分之十的水分,並使之充分混合,此配方中碳奈米管佔總量的二分之一。
汪鈞依舊將這種碳奈米管複合土命名為“亞馬遜黑土”。
在試驗田裡,汪鈞將亞馬遜黑土鋪了有三尺厚,然後撒上了竹米稻開始試種。
時間不等人,土壤改良迅速進入實驗擴大化階段,汪鈞專門在麥塊內建了一條“c”型碳奈米管生產線。
高臺上一字排開的十臺專用印表機日夜不停的噴吐著黑色的粉塵,再經過密封的吸塵管道進行收集和封裝。
然後被送到攪拌機內按比例和其他肥料、土壤、水混合,再用翻斗車一車車的運往田間地頭。
等到七月底晚稻開始全面播種前夕,麥塊內所有的稻田都被覆蓋上了這種“亞馬遜黑土”。
汪鈞決定先透過麥塊內單季的試種來摸索經驗,再由負責實驗的科研組牽頭將成功經驗推廣到大夏所有的土地上去。
在那“亞馬遜黑土”之上,那些被精心播種竹米稻彷彿如一群充滿生機的小精靈,在歲月的洗禮下悄然綻放著屬於自己的光芒。
它宛如一位身姿挺拔的戰士,不僅在頭一個月裡就展現出了令人驚歎的長勢喜人之態,其根系更是猶如一張緊密交織的網,深深紮根於這片神秘的土地之中,顯得格外發達。
而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汪鈞新組建的科研組的辛勤付出與精準分析。
他們細緻入微地研究著這片土壤的每一個細節,發現這裡的各種肥料指標就像是一組精妙的數字組合,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平衡狀態。
無論是氮、磷、鉀等大量元素,還是鐵、鋅、銅等微量元素,都恰到好處地滿足著農作物生長的需求。
同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也如同一個個微小的生命使者,在默默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與農作物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建起了一個和諧穩定的生態系統。
根據科研組的分析和監測,他們預估按照目前這樣良好的發展趨勢繼續下去,即便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裡,或許都未必需要再額外施加化肥。
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訊息啊!要知道,傳統農業中,化肥的施用往往是一項巨大的成本支出。
而在這裡,土壤內肥料的流失度卻低得令人咋舌,彷彿這片黑土擁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夠牢牢鎖住養分,不讓它們輕易流失。
不僅如此,這片土壤的吸溼性也堪稱效果奇佳。
它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能夠迅速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並將其儲存起來,為農作物提供持續而穩定的水分供應。
在乾旱的季節裡,它彷彿成為了農作物的救命稻草,讓它們依然能夠茁壯成長;
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