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件展品是西漢耿弇的武器——戟
耿弇,一個出身於上谷郡的熱血青年,自幼熟讀兵書,練就一身武藝,胸懷大志,欲在這亂世之中建功立業,拯救蒼生。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漢室宗親劉秀,雖為一介布衣,卻心懷復興漢室之壯志。他為人謙遜,性寬仁,喜怒不形於色,常以耕讀為業,廣結豪傑,於南陽郡蔡陽縣默默積攢力量。
一日,劉秀與兄長劉演在舂陵起兵,得子弟賓客七八千人響應,號“舂陵軍”。初戰,劉秀騎牛上陣,雖裝備簡陋,然其奮勇無畏,指揮若定,竟也初露鋒芒。不久後,軍隊與新市、平林、下江三軍會合,然因兵多將廣,指揮不一,內部矛盾漸生。劉秀審時度勢,周旋於各將領之間,以其仁德和睿智,逐漸化解紛爭,使聯軍得以團結一致,共同對抗王莽大軍。
昆陽之戰,乃劉秀軍事生涯之輝煌篇章。彼時,王莽遣王邑、王尋率大軍四十二萬,號稱百萬,圍困昆陽。城中守軍僅八九千人,眾將皆驚恐,欲棄城而逃。劉秀挺身而出,力排眾議,言:“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併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勢無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陽即破,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守妻子財物邪?”眾人感其言,遂推劉秀為主帥,共守昆陽。
劉秀親率十三騎,趁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搬救兵。其智勇雙全,突破敵軍重重封鎖,成功搬來援軍一萬餘人。歸途中,劉秀見敵軍營地綿延百里,旗幟蔽日,而城中守軍士氣低落。他心生一計,令士兵偽裝成宛城援軍,高舉旗幟,揚塵吶喊,向昆陽城下敵軍示威。城中守軍見援軍至,士氣大振,亦出城夾擊。劉秀身先士卒,衝入敵陣,奮勇殺敵,其劍之所向,血濺四方。漢軍士氣如虹,以一擋十,殺聲震天動地。王邑、王尋指揮失措,大軍陣腳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恰逢狂風暴雨,屋瓦皆飛,滍水暴漲,王莽軍溺亡者不計其數。昆陽之戰,劉秀以少勝多,大破王莽軍,威名遠揚,天下震動。
然功高震主,劉秀之兄劉演為更始帝劉玄所忌,慘遭殺害。劉秀聞之,悲痛萬分,然其深知此時若意氣用事,必前功盡棄。於是,他強忍悲憤,親赴宛城,向劉玄謝罪。劉秀獨居一室,不與他人私語,亦不為兄長服喪,飲食言笑如常,唯枕蓆之上有淚痕。劉玄見劉秀如此,心中愧疚,封劉秀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然對其猜忌之心未減。
此後,劉秀被派往河北,鎮慰州郡。河北之地,豪強林立,局勢複雜。劉秀初到河北,兵多將寡,舉步維艱。時有王郎在邯鄲稱帝,懸賞緝拿劉秀。劉秀四處逃亡,飢寒交迫,幾陷絕境。然天無絕人之路,劉秀得信都太守任光、和成太守邳彤之支援,以信都為基地,招兵買馬,組建軍隊。又與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聯軍,得突騎數千,軍勢大振。
在那動盪不安的戰亂道路上,耿弇一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處煙塵瀰漫的戰場上與劉秀相遇。彼時,劉秀正率領著軍隊與敵軍激戰,他身先士卒,勇猛無畏,其身姿在戰火中猶如戰神降臨。耿弇見狀,毫不猶豫地衝入戰圈,揮舞著手中兵器,與劉秀並肩作戰。二人配合默契,如同一對久經沙場的搭檔,刀光劍影之間,竟有說不出的契合。
戰鬥間隙,劉秀望向耿弇,目光中帶著讚賞與好奇:“壯士如此英勇,卻不知何方人士?”耿弇抱拳行禮,朗聲道:“在下耿弇,久仰劉將軍大名,特來投奔,願效犬馬之勞!”劉秀大笑,親手扶起耿弇:“得君相助,如虎添翼!”言罷,兩人相視而笑,彷彿忘卻了周圍的戰火紛飛。
然而,亂世之中,命運無常。正當他們商討著未來的宏圖大業時,敵軍突然發起了猛烈的反撲,慌亂之中,耿弇與劉秀被洶湧的人流衝散。耿弇在人群中奮力呼喊,卻只聞劉秀的聲音漸漸遠去,眼前唯有一片混亂與硝煙。他心急如焚,四處尋找,卻始終不見劉秀的蹤影。無奈之下,耿弇只得帶著滿心的失落與不甘,踏上了迴歸上谷的路途。
回到上谷後,耿弇並未因此而消沉。他深知,天下之亂尚未平息,自己仍肩負著使命。不久,王郎在邯鄲稱帝,其勢力迅速擴張,周邊郡縣紛紛響應,天下局勢愈發危急。耿弇見此情形,決定挺身而出,率領上谷的軍隊與王郎對抗。
在上谷,耿弇日夜操練士兵,整軍備戰。他以嚴明的紀律和卓越的戰術訓練軍隊,使得上谷軍的戰鬥力迅速提升。隨後,他率領著這支精銳之師,踏上了討伐王郎的征程。
一路上,耿弇遭遇了重重困難。王郎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