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劉先主正準備著伐吳呢,這時候有個將軍站出來諫阻,說應該先伐魏。您猜這是誰呀?原來是翊軍將軍趙雲。趙雲一開始就說魏是國賊,比吳重要多了,可先主不聽。這不,他又接著勸道:“曹操雖然死了,子曹丕篡位,陛下應該出兵去關中,扼住河渭上流,聲討逆賊。我料想關東的義士,肯定會帶著糧食趕著馬,歡迎咱們王師。等把魏滅了,吳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這話說得可太有道理了。可先主就是不聽,後來諸葛亮又聯名奏阻,先主才稍微有點回心轉意。
正這時候,突然有個大將風風火火地衝進來,“撲通”一聲跪在先主面前,抱著先主的腳就大哭起來。先主一看,原來是車騎將軍張飛,他已經從右將軍升為車騎將軍了。先主看到他這樣,不禁鼻子一酸,眼淚“唰”地就流下來了。張飛邊哭邊說:“咱們桃園結義,發誓同生共死,陛下怎麼能忘了呢,不去給二哥報仇。”先主回答說:“我早打算伐吳了,可百官說應該先伐魏,所以就耽擱了。”張飛著急地說:“陛下不去,我自己去。”嘿,這急性子可真是沒誰了。先主趕緊說:“我怎麼忍心讓你一個人去呢,你趕緊回閬州,起兵來會合。我有句話要囑咐你,千萬不要喝酒,別動不動就對部下發脾氣。要是打了他們,就別再讓他們在身邊,這一點一定要記住,希望你別忘。”張飛聽了,立馬起身就走。
先主下定決心要興師伐吳,不管誰來勸諫,都一概拒絕。他留下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劉禪,守著成都。先主把諸葛亮比作魚水,魚水不併行,魚怎麼能活呢。他自己帶著各路大軍往東出發。這時候黃忠已經去世了,羅氏《演義》說黃忠跟著隨軍東出,中箭陣亡。但按照史志記載,黃忠在建安二十五年就去世了,可見羅氏的說法是附會的。馬超去鎮守涼州,只有趙雲是老成宿將。先主因為他諫阻東征,不讓他做先鋒,只讓他督運軍糧,作為後方接應。其他的將士大多是新提拔的,就這樣毅然出了都城。
益州有個從事叫秦宓,他跑過來攔著馬,勸先主說:“天時不利,違背天命去打仗,恐怕會有閃失。”先主聽了,氣得火冒三丈,把秦宓關進了大獄,等回來再治他的罪。然後就揮兵東下,直逼秭歸。路上接到閬州來的表,還以為是張飛送來的。等開啟一看,原來是張飛營裡都督的署名。先主心裡“咯噔”一下,驚訝地說:“難道張飛死了?”趕緊展開一看,果然是張飛因為打罵左右,被帳下的張達、範強給害了,帶著首級投奔了吳國。先主頓時放聲大哭,又想起關公的事,哭得那叫一個傷心。將士們在旁邊勸了好一會兒,才止住眼淚。先主追諡張飛為桓侯。查了一下,張飛的長子苞已經早死了,就讓次子紹繼承爵位。史傳記載苞早夭,羅氏《演義》的說法沒什麼根據。
先主正在下詔撫卹張飛,突然東吳派來使者,呈上一箋。先主本來就有氣,撕開函封一看,只見箋上寫著:“陛下覺得關羽跟先帝比起來,哪個更親?荊州和天下比起來,哪個更大?這都應該仇恨,那麼誰先誰後呢?要是能想明白這些,就容易得很了。”先主看了,把箋扔到地上,叫人把使者斬了。還是將士們援引古義,說兩國相爭,不斬來使,而且諸葛瑾是丞相的哥哥,應該顧全大局,從寬處理。先主這才下令赦免使者,把他趕走了。
原來吳主孫權聽說劉先主督師東來,兵勢很猛,料想他一心要報仇,不能輕敵。於是就派諸葛瑾寫信求和。有人說諸葛瑾不可靠,可能會藉此投降蜀。孫權搖了搖頭說:“我和子瑜是生死之交,以前孔明來吳,我讓子瑜留住孔明,子瑜說弟弟不會留在吳,就像我不會去劉備那裡一樣,這話能貫穿神明。現在怎麼會有二心呢?”後來諸葛瑾派人回來報告,說蜀沒有求和的意思。接著張達、範強又送來了張飛的首級,孫權只好收下。但他心裡覺得這事兒越來越糟,實在沒法求和了,就趕緊派部將李異、劉阿等率兵四萬,去抵禦秭歸。同時向魏上表,稱臣納貢,還把魏將於禁等送回魏國,想以此來乞援。
魏王曹丕接受了孫權的投降,群臣都來道賀。只有侍中劉曄進諫說:“孫權無故求降,肯定是因為蜀兵大舉進攻,他怕自己抵擋不住,又擔心咱們趁機進攻,國家保不住。所以才委身稱藩。現在不如出兵渡江,去襲擊江東。蜀攻外面,咱們攻內部,吳肯定支援不住。吳亡了蜀就孤立了,怎麼能長久呢?這可是一舉兩咱的好計策。”曹丕回答說:“他既然來投降,咱們反而去討伐,這會讓天下人懷疑咱們,怎麼能懷柔遠人呢?”於是不聽劉曄的話,把吳使送回去,還派太常邢貞帶著冊封詔書去吳,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禮。
邢貞到了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