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珩已經不記得他究竟是如何離開郡主府的。
他只知道,一切都完了。
他和葉青菀之間,真的徹底結束了。
原不原諒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無論如何,她絕對不可能再回頭。
從那天開始,魏珩沒有再自不量力的去打擾過葉青菀。
反倒是成國公夫人不忍心自家的兒子鬱鬱寡歡,曾多次上門求見。
但葉青菀還是那句話,過去了就讓它過去吧。
所有人都應該向前看。
她已經有新的路可以走,希望魏珩也能放下。
漸漸的,國公夫人也不再來了。
葉青菀和魏珩,彷彿真的漸行漸遠,再也沒有了任何關係。
可是隨著葉青菀在朝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倆在不知不覺中竟然又有了另一層關係——
政治盟友。
葉青菀有很多奇思妙想,但實施起來的時候,並不是每一次都那麼順利。
魏珩有時候也會反對,不過大多數時候是支援的。
倒不是因為他們之間的特殊關係,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攝政王的影響下,葉青菀的理念從簡單的【科技才是人類的第一生產力】,逐漸涉及到了時代變革。
在世家把持朝堂的封建制度下,變革二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要不是攝政王手握重兵,葉青菀早已和他一起被保守派們挫骨揚灰。
魏珩站在世家的立場,一開始也是反對的。
後來在攝政王和葉青菀的輪番洗腦下,漸漸也開始妥協。
於是,他就變成了以攝政王和葉青菀為首的改革派和以世家為首的守舊派之間的紐帶,在雙方之間奔走調停,平衡各方利益關係。
不過魏珩是個明白人,他心裡其實更支援攝政王和葉青菀。
於是,政治盟友的關係就這麼誕生了。
在此後數年的時間裡,他們之間一直維持著這樣微妙的關係。
葉青菀也利用自己所學,幫助攝政王和魏珩改革各種制度,用科技提高生產力。
在攝政王和謝妙儀長子滿週歲那年,防水炸藥包已經在邊境大量投入使用。
又過了兩年,在戶部尚書和兵仗局提督激進的努力下,火炮橫空出世。
第六年的時候,由葉青菀牽頭研究的高產稻穀終於開始向民間推廣。
第七年的時候,在攝政王和魏珩重金懸賞下,有商人從海外帶回一根紅薯藤,並在次年試種成功。
到了第十年,已經有上千門火炮投入軍中使用,大盛的糧食產量也在逐年提高,紅薯也開始大量推廣種植。
葉青菀根據自己所學,編纂了一本《種植手冊》,專門針對氣候、土壤、雨水的不同,詳細分析了什麼樣的情況應該種什麼樣的作物,應該如何種植,也有各式各樣突發情況的應對之策。
已經親政的蕭琅下令,此書必須和黃曆一起分發到各地裡正手中,由里正念給農戶們聽。
也就是在這一年,糧食豐收,就算遇到災害的地方,糧食依舊沒有減產。
當然,其中也有這些年各地不斷科學治水防洪的功勞。
也就是在這一年,葉青菀突然覺得京城待膩了,想到外頭去走走。
正好金河連年災害始終不能杜絕,小皇帝乾脆改封她為金河郡主。
於是,葉青菀成為本朝第一個有封地,還可以養府兵的異姓郡主。
此後,金河郡主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治水中。
恰好頗受皇帝忌憚的魏珩放了外任,金河也在其治下。
二人齊心協力,用了三年的時間,充滿科技感的河道工程橫空出世。
第五年的時候,金河中上游連下半個月暴雨,途經流域卻毫髮無傷。
金河郡主一舉成名,各地紛紛上書請郡主治水。
已經二十六歲的蕭琅詢問葉青菀的意思,葉青菀深思熟慮後,突然有了新的想法——
她只是個普通的大學生而已,只是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她在現代的經年所學,都已經在日復一日漸漸教授給了這個時代的人。
就拿火藥的運用來說吧,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兵仗局的匠人們所知道的技術早已經遠遠超過她。
她好像已經沒有什麼可教的。
而且她只有一個人,人力終究是有限的。
如果每個地方都請她去治水,她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