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自己不出錯就行。
本次會試第二場特別之處在於,出了一道比較新穎的算術題:
假設甲乙兩地同時出現災害,甲地受災情況怎麼怎麼樣,乙地受災情況怎麼樣
在戶部總共有救災銀二十萬銀,問怎麼分配救災銀才能解救更多的受災人口?
這個題對這個時代的一般舉人來說絕對是沒有見過的難題,
但對張偉來說,只是一個分類討論和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
張偉稍微花了點心思就把這個算術題做好了。
會試的第二場,張偉就這樣作答完畢。 到了三月七日,會試第三場開始,第三場的內容是三道策論題。
,!
其中一道是經史策,二道是實務策。
但是這次的經史策論題好像有陷阱,題目居然說,先王之法,可不可以改?
按儒家的經典思想,先王之法乃萬世之法,是不能更改的。
但題目中又說了,自古以來,法治都一直在隨時代變遷而變,比如太宗皇帝和先皇高宗皇帝都有相應的變法舉措。
那麼到底先王之法能不能改呢?
張偉想了想,主考官的意圖,這裡肯定是要支援變法的,不然當今聖上為什麼要突然更改會試的總裁官呢。
總的方向定了,具體文章該怎麼寫?
有了,自己先強調先王行“仁”政的心不能變,後世的變革只是改變"仁"政的具體做法。
確定好思路,後面作答自然非常流暢。
經史策寫好之後,後面兩道的實務策論題,都是比較常見的,一道是鼓勵鼓勵墾荒,另一道則是講西北移民之策。
這些實務,張偉雖然沒有做過,但是,張偉在長湘書院練習了很多相關的策論寫法,所以寫起來也相對簡單。
張偉按一天一篇策論的速度,順利的答完了會試第三場的三道策論題。 這樣,大順十年的會試,張偉就順利的完成了。
直到張偉走出貢院,張偉一直都很平靜,或許是從開始就沒有很大的的執念,或許是張偉已經把自己的實力都發揮出來了。
因此書童小小李接到張偉時,問張偉:“老爺,您考的怎麼樣?”
張偉只是笑笑說:“甚好,回家泡澡,不要再說會試了。”
:()從農家子到宰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