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個猝不及防。。
戰鬥只持續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迅速結束了。
此戰漢軍的傷亡很小,只付出了16人陣亡,49人受傷的輕微代價。
就取得了殲敵268人,俘虜380餘人的戰績,雙方的傷亡比在1:10左右。
而且這還是建立在漢軍只是驅逐了對方,將對方從石將銀山這裡趕走,並未痛下殺手窮追猛打。
否則的話,駐紮在這裡的一千多倒幕軍恐怕一個都別想活著離開了!
驅逐了倒幕軍之後,漢軍並未追擊,而是停下來,開始就地修築工事,依託石見銀山修建了三道堅固的防線。
如果倒幕軍不甘心石見銀山被奪走,率軍來攻擊他們的話,漢軍將依託這些防線跟對方交戰。
如果倒幕軍自認倒黴,不派兵來報復的話,那這支軍隊就會成為漢軍在釘在倭國本土的一顆釘子,持續不斷的從後方威脅到倒幕軍。
讓他們不敢全力以赴的去進攻幕府,必須要留下一部分軍隊看住漢軍,否則的話,漢軍一個不小心,就容易直搗黃龍,把他們空虛的老巢給端了。
這樣的後果倒幕軍顯然是承受不了的,所以漢軍這邊推測,倒幕軍一定會嘗試來進攻一下,或者是使用外交渠道向天朝發起抗議。
不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無論對方選擇直接開戰,還是透過外交渠道抗議,對於漢軍而言都沒什麼影響。
他們在修築好了工事之後,便開始安安心心的對石見銀山開採了起來。
石見銀山經過倭國幾百年的開採,這裡的白銀開採出去的白銀足足有數億兩之多。
歷史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的白銀和銅礦才被完全採光,然後被倭國正府徹底封山,停止開採了。
如此算來的話,距離這座銀山的關停,大約還有65年的時間。
不過到了後期,石見銀山的產量下降了不少,每年的產量已經很難穩定保持在100萬兩以上,更別說達到曾經200萬兩白銀的巔峰產量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幕府才同意將石見銀山的開採權交給天朝,並且一交就是十年。
或許在他們看來,這裡的年產量逐年下降,十年下來天朝未必能開採到1000萬兩白銀,所以這筆買賣對他們而言並不虧。
但是,天朝這邊卻不是這麼想的!
因為石見銀山這邊除了有白銀之外,還有大量的銅礦。
而且,即便是後期產量下降,按照每年一百萬兩白銀一半來估算的話,這裡至少還能開採3250萬兩白銀!
考慮到這是一座銅礦伴生的銀礦,所以開採出這麼多白銀出來的同時,至少會獲得五倍以上的銅礦。
而銅礦對於天朝而言也是一種非常緊缺的工業原材料,銅作為價效比最高的導電材料,這東西是電線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雖然白銀和黃金也可以導電,但是這兩種東西實在是太貴了,用這種東西做電線的話,顯然不太可能。
因此,石見銀山的價值遠比幕府想象中的要大許多。
而且跟倭國之前那種落後的開採辦法不同,天朝這邊開採之前會派遣地質專家前來勘探。
在進行了詳細的勘探,弄清楚當地的銀礦和銅礦的礦脈分佈之後,他們會從膠州的那些金礦地區徵召大量熟練的礦工,將他們送到石見銀山來開採。
軍方這邊也會組織爆破手,對礦石進行爆破,然後利用專業機械裝置進行大規模集中化提煉。
這種開採效率,可不是倭國曾經那種老式的,落後的開採能比的。
所以,漢軍有把握在十年之內,將石見銀山徹底採光,一克白銀都不給倭國人留下!
到時候,看到空無一物的石見銀山,倭國人只怕會傻眼的吧?
漢軍登陸倭國本土,派兵進攻石見銀山的訊息很快傳到了前線。
得知這一訊息之後,倒幕軍這邊大為驚恐。
長州藩、薩摩藩、肥前藩和土佐番的四大藩主和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商討如何應對漢軍參戰的局面。
“天朝人是什麼意思?居然趁著我們的主力在前面討伐幕府就對我們發起偷襲,還竊據了我們的銀山,他們這是想要跟整個倭國為敵嗎?”
長州藩的人對這個訊息最為惱火,畢竟石見銀山是他們打下來的,駐守在這裡的軍隊也是長州藩的軍隊。
漢軍打下這裡之後,長州藩竹籃打水空歡喜一場不說,還付出了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