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之行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四海初定,可那孤懸海外的臺灣島,卻如梗在喉,始終讓康熙皇帝難以釋懷。他深知,臺灣若不能歸復,大清的海疆便永無寧日,江山一統更是無從談起。於是,在反覆斟酌思量之後,康熙將目光投向了足智多謀、機靈百變的韋小寶,委以他出使臺灣的重任,期望他能深入虎穴,探清檯灣的虛實,尋覓那統一的良機。
韋小寶領受旨意,不敢有絲毫懈怠,即刻收拾行囊,踏上了這充滿未知與艱險的旅程。乘船破浪,歷經數日顛簸,終於踏上了臺灣的土地。海風裹挾著鹹溼的氣息撲面而來,碼頭上人來人往,搬運貨物的苦力們光著膀子,喊著號子,大汗淋漓;商人們則穿梭其中,或清點貨品,或與水手討價還價,熱鬧非凡。然而,在這看似尋常的繁華之下,韋小寶卻敏銳地察覺到了暗藏的戒備。那些眼神犀利的守衛,悄然在人群中巡邏,手中的兵器在日光下閃爍著寒光,只要稍有異動,便可即刻發難。
迎接的隊伍裡,鄭克塽一身華服,錦緞之上繡滿金線花紋,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彰顯著他尊貴的身份。他身姿挺拔,面容英俊,卻帶著一股與生俱來的高傲,眼神中透著對韋小寶這個“外來者”的審視。雖拱手行禮,動作看似恭敬,可那微微上揚的嘴角,以及難掩骨子裡的疏離,都讓韋小寶心中暗忖:這公子哥看著年輕氣盛,怕是不好對付。面上,韋小寶卻堆滿笑容,那笑容彷彿能驅散陰霾,讓人如沐春風:“鄭公子客氣,能來寶島見識,是我韋小寶的福氣。”聲音爽朗,透著真誠,讓人挑不出一絲錯處。
初入臺灣府,寒暄過後,便是一場場暗流湧動的筵席。寬敞的宴會廳內,燈火輝煌,珍饈美饌擺滿了一桌又一桌。酒過三巡,鄭克塽等人言語間盡是對臺灣現狀的粉飾,大談海疆安寧、百姓富足,言辭間繪聲繪色,彷彿這臺灣就是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意圖讓韋小寶相信臺灣無需外力,自成樂土。韋小寶嘻嘻哈哈,插科打諢,一會兒講個京城的奇聞趣事,逗得眾人哈哈大笑;一會兒又佯裝醉態,說錯幾句酒話,讓氣氛看似更加融洽。可他的腦子卻飛速運轉,如同敏銳的獵手,在這歡聲笑語中收集著有用資訊,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言語的背後深意,他都默默記在心中。
與此同時,他牢記天地會兄弟的安危,深知自己身為天地會青木堂香主,肩負著重大責任。趁著夜色掩護,他悄悄與潛伏在臺的天地會成員聯絡。在昏暗的小巷裡,他們低聲交談,聲音細微如蚊蠅,生怕被人察覺。韋小寶仔細詢問島上勢力分佈,從官府的兵力部署,到民間的幫派糾葛;從地方豪強的勢力範圍,到江湖隱士的藏身之處,事無鉅細,一一摸清。這些情報,猶如珍貴的拼圖碎片,一旦集齊,便能為天地會在未來的變局中謀出一條後路。他深知,一旦局勢有變,這些情報將是天地會弟兄們的救命稻草,關乎著無數人的生死存亡。
一次偶然,韋小寶結識了馮錫範。此人號稱“一劍無血”,在江湖上威名赫赫,光是名號便能讓人聞風喪膽。初見時,馮錫範一襲黑袍,身形挺拔如松,負手而立,眼神冷峻似冰,透著陰狠,彷彿能看穿人的心思。他微微仰頭,鼻孔都似要朝著人,皮笑肉不笑地開口:“韋大人,聽聞你在中原混得風生水起,今兒個可算見著了。”那語氣,帶著幾分嘲諷,幾分試探,讓人聽了心裡極不舒服。韋小寶心中一凜,知曉此人絕非善茬,嘴上卻打趣:“馮大俠大名如雷貫耳,我這小人物,能入您法眼,真是祖上冒青煙咯。”一邊說,一邊還誇張地拱手作揖,模樣滑稽,引得周圍人一陣輕笑,巧妙地化解了初見的尷尬。
相處下來,二人明爭暗鬥不斷。馮錫範有意無意在眾人面前展露武功,或是輕輕一揮手,便能將一塊巨石劈成兩半,碎石飛濺;或是拔劍出鞘,劍勢如虹,劍氣縱橫,引得旁人驚歎不已,想借此壓韋小寶一頭。韋小寶則憑藉伶俐口才,調侃打趣,每當馮錫範炫技之後,他總能接上幾句俏皮話,把眾人的注意力從武功轉到別處,化解尷尬。一回,馮錫範出題考較韋小寶對詩詞的理解,故意選了幾首晦澀難懂的古詩詞,想看他出醜。韋小寶眼珠子一轉,胡謅一通,把詩詞解得牛頭不對馬嘴,卻歪打正著,引得旁人鬨堂大笑,反倒讓馮錫範下不來臺,臉色一陣白一陣紅。
麻煩還不止於此,阿珂因種種緣由也身處臺灣,且與鄭克塽走得頗近。這讓韋小寶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酸溜溜的。一日,見鄭克塽與阿珂親暱交談,阿珂臉上帶著從未對自己展現過的溫柔笑意,韋小寶按捺不住,大步上前,笑嘻嘻道:“鄭公子,阿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