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妥協、轉任宴、宗皇鎮(3 / 4)

本人年事已高,無法擔起滄江武館大任,故往後便由本人親徒某某某接任館主一職云云。

作為主持人的陳老也是提起了一些關於孫元武,滄江武館及武館街的往事作為緬懷。

一系列的儀式流程讓蘇麒覺得昏昏欲睡,全然沒有什麼興致,但是在禮成之前又不能離開,所以也只能一本正經的坐在一邊。

閒話少敘,亢長的互動終於結束,幾個中年人此時吃力的捧著一個長盒走到了孫元武身側。

為首的是滄江第42代首徒,也就是緊挨著蘇麒之後的一代,名叫晁元良,按輩分其實也得叫蘇麒一聲師叔,而他正是被打斷一臂的孫永貞的徒弟。

但事實上他也是由孫元武教導的,畢竟孫永貞自己的本事也只是稀鬆平常,所以他於孫永貞也僅是保持著師徒之名而已,本事在42代中還算可以,但是放到武館街,卻是也只屬於三流。

他及身邊幾人手中捧的,則是滄江武館館主信物,蘇麒小時候也是在孫元武房裡見過幾次,那是一柄真正傳承了不知多少年的闊刀,名為宗皇鎮。

宗皇鎮刀面寬約兩拳有餘,刀背處厚約掌側有半,刀身長一米二,柄長兩拳有餘,整體尺寸非常誇張。而整個刀身呈現一種如同山脈般的紋路和起伏感,讓人一看就覺得它非常厚重。而其刀柄正反兩面則是分別嵌著五枚赤紅的菱形寶石,顯得及其華貴。

靠近刀背的兩側則是佈滿了一些文字,而陽側最上方的,銘刻的竟然是古篆:“孫文臺”。

孫文臺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緊隨其後的,便是“孫仲謀!”

這赫然是從武烈皇帝傳承至今的古刀!

至於到底是不是真的...

自然沒人會去刨根問底的計較。

畢竟中國人憑手藝本事吃飯的都喜歡給自己找個祖師爺,這在哪一行都屬於非常常見的事情。

器分陰陽兩面,一般來說,像刀劍這類器具,握持時,朝內的便是陰面,朝外的自然就是陽面。

仔細看去,其實能夠發現,陽面小篆的姓全是一樣的,都是孫氏。

而陰面小篆,則都大不相同,其數量相較陽面,反而更多一些,足有49個之多。

這上面的名字,便大多都是孫氏本家以外的人名。

在孫氏中,名字被刻於陰面之上的人,還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代刀人。

暫代孫氏執刀之人。

只能說,或許類似的事情,孫氏做過不少次。

而如今,作為陰面的第50個異姓人名,“蘇麒”的名字,也是以同樣的古篆體,呈現其上。

即便是在孫元武記憶中,這柄神異的刀便一直在他們祖宅中存放著,而他也從來沒有見誰使用過這柄刀,無論是他的父親還是他的爺爺。

但是所有滄江武館的人甚至一些武館街的老人,都知道關於宗皇鎮的一些傳說,比如,孫家很多人都做過實驗,無論是什麼武器,與宗皇鎮碰撞,可能幾次,可能十幾次,但是都會被其直接斬斷,哪怕一些特種鋼鐵鍛造的物件,也是無法在宗皇鎮面前保持絕對的完整。

至於如此堅硬的武器,他們是如何把名字刻在其上的,外人自然是一無所知,但蘇麒卻是瞭解個大概。

只是據孫元武所說,具體的方法亦是屬於祖傳,除了要準備如今也極其難找的材料,據說還要舉行什麼頗為複雜的儀式之後,才能用特殊的手段完成銘刻。

但如今孫元武也仍未將其中的具體辛秘告知名義上已經成為羊城分館館主的蘇麒,這讓他心中對孫元武的打算也自然有了些肯定,知道對方這是防著自己。

至於當下,在場的少數武館街的老人,此行的目的之一其實也是想來見見這柄傳說中的大刀。

蘇麒幼時自然是看不出此刀深淺,甚至於孫元武本人都沒弄明白這宗皇鎮是如何鍛造,是以何種材料鍛造的。

但是如今,孫元武見晁元良等人額頭已經見汗,也是終於在快速拋完口中的話語後,掀開了蓋在長盒上的紅布。

宗皇鎮安靜的躺在長盒之上,眾人皆是探著腦袋看向這柄傳說中的大刀,而蘇麒,則是兀的眉頭一跳,心中充滿了驚詫,但面上還是絲毫不顯。

在陳老的邀請下,蘇麒緩步走向孫元武身前,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在蘇麒身上,沒人出聲。

孫元武眼神複雜的看著蘇麒,抬手虛引宗皇鎮,畢竟他現在已經連雙手抱起它都做不到了。

蘇麒點了點頭,右手緩緩拂過刀身,然後緩緩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