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也不是沒有想過,是否和蜀國重修於好,再以湘水劃界,西邊歸蜀,東邊歸吳,就像從前一樣。
但仔細想一想,孫權也明白,依照這一兩年蜀漢的強勢,他東吳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更不可能得到。
……
“呂岱此前傳來書信,諸位可知荊州刺史嚴世蕃,此番在荊州戰場上的勇猛表現?不僅獨戰趙雲之子趙統獲勝,更還領著殘軍喝退趙雲所率之騎兵,使呂岱所部的七八千人得以順利退回江夏。”孫權略微拿捏的說道。
此前封嚴世蕃為荊州刺史前去荊州監察百官,朝堂上反對的聲音不小,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嚴世蕃不是江東本土世家之人而遭排擠。
但這次嚴世蕃是真的給他長臉!
想不到平時看起來貌不驚人的嚴世蕃還有這本事,孫權也免不了拿出來在群臣面前炫耀一番。
顧雍聞言,知道又到了該他上前配合孫權演戲的時間,於是他微微欠身,出列附和道:
“陛下聖明,嚴刺史此舉實乃大功一件,荊州全線雖皆失利,但嚴刺史有如此英勇之舉,有挽狂瀾於既倒之心,有勇有謀,乃楷模之輩,臣以為,當賞!”
孫權微微點頭,臉上笑意更盛,讓這顧雍當丞相真是沒錯!
朕需要的就是這麼一個聽話的人做丞相,那種有自主思維的人,可要不得,這江東只能有朕一個人說的算!
於是,孫權故意掃了一眼朝堂群臣,隨即裝模作樣道:“諸位以為,元嘆所言如何啊?”
在孫權心裡,封不封賞嚴世蕃是一件小事,他其實是想看看朝堂中究竟還有沒有那種沒眼力見的刺頭出現。
只是如今,敢於直言的張昭已被架回府中,剩下的人倒是都心裡明白……
這麼長時間還能看不明白嗎!
當丞相果斷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基本上他的意思就是孫權的意思,否則顧雍那廝可不會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
於是,很多人心裡想著,既然你當陛下的和丞相意見都已一致,我們還反對個什麼勁?
何況嚴世蕃此次確實立了功,沒必要因為這事去和陛下唱反調。
眾臣紛紛拱手道:
“陛下聖明,嚴刺史有功於國,可加封賞!”
孫權聽到群臣這般表態,心中暗自滿意,表面上卻依舊神色威嚴,輕輕抬手道:
“既如此,那便依眾卿所言!”
“傳朕旨意!荊州刺史嚴世蕃,於國家危難之際,沉著冷靜,擊退強敵,儲存我軍實力,朕決定,除保留其荊州刺史一職外,加封其為右將軍,允其招募本部兵馬一千,授其參與荊州行政、軍政之權……”
……
另一邊,大漢在收復荊南四郡以後,透過諸葛亮的部署,此時大漢在荊州的駐軍已經來到了十二萬。
除了各郡零散的降兵之外,位於三峽的宜都郡已成後方,不需要留下那麼多守備兵力,諸葛亮令陳到在宜都留下兩千常駐守備兵,其餘士卒順江而下,到南郡駐紮。
如今大漢在荊州擁有整整十二萬大軍(騎兵二萬,水師一萬,步卒七萬,南兵兩萬)
這還不算劉禪的親衛羽林衛。
如此龐大的兵力,自然不可能都放在江陵、公安兩座城中。
這兩座城雖是大城,但兩城加在一起,能屯個六萬兵已經是極限了。
且放置城內的兵員過多,很容易干擾到百姓的正常生活。
諸葛亮在公安和江陵各佈置了一萬守軍,在荊南大郡長沙郡也同樣佈置了一萬守軍。
南郡北邊,包括當陽在內的幾座小縣城皆已收復,諸葛亮又在北邊當陽城佈置了五千守軍。
武陵、零陵、桂陽三郡共放置五千守備兵。
剩餘的三萬步卒,兩萬騎兵,兩萬南兵總計七萬人,在江陵以東的平原之上紮下大營,由諸葛亮親自統帥,稱之為南郡大營。
而一萬水師在洞庭湖北岸紮營,與南郡大營互為犄角之勢。
……
這一日,到了劉禪巡查南郡大營的日子。
晨曦微露,劉禪身著甲冑,在一眾親衛的簇擁下向著南郡大營進發。
此次巡查,是要親眼看看這新部署下的大營風貌,且還有一些政事需要與諸葛亮商談。
劉禪行至南郡大營,只見營帳整齊排列,旗幟飄揚,士兵們精神抖擻,井然有序地進行著日常操練。
趙雲守當陽,陳到駐公安,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