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羌的酋豪迷吾。
羌人的叛逃又給傅育予口實,他上書朝廷,請求徵發邊郡軍隊數萬人,出擊西羌。章和元年(87年)三月,在邊郡軍隊尚未集結完畢時,迫不急待的傅育便率自己的麾下的精銳騎兵三千餘人,對迷吾的燒當羌部落展開進攻。
迷吾在得知傅育大軍出動的訊息後,馬上下令撤除廬帳,即刻撤退。
傅育焉肯就此罷手,領著三千騎兵急追不捨,到了夜幕降臨時,追到了一處名為三兜谷的地方。傅育見羌人一路狂逃,根本就不去防備羌人的反撲,入夜時分,騎兵們就地休息,準備明日繼續追擊,試想想大軍在山谷之中卻絲毫沒有戒備,結果會怎麼樣呢?
迷吾悄悄率羌軍包圍了三兜谷,在下半夜時,突然發動襲擊。漢軍雖然訓練有素,無奈天色極暗,狹窄的地形也不利於軍隊的展開,結果遭到慘敗,護羌校尉傅育戰死,陣亡的官兵八百八十人。
傅育戰死,隴西太守張紆接任護羌校尉。
此時從諸郡調來的軍隊已經陸續到達隴西,為了更好地指揮前線作戰,張紆將護羌校尉的駐地移到離邊界更近的臨羌(隸屬金城郡),並且留下一萬名士兵在臨羌屯墾。
迷吾在擊殺傅育之後,向北撤到西海(青海湖)附近,又聯合河湟一帶的羌部落,對金城郡發動進攻。然而迷吾在選擇作戰方向上犯下大錯,此時金城郡重兵集結,正嚴陣以待哩。張紆派遣從事司馬防以精兵迎戰迷吾,雙方在木乘谷狹路相逢。迷吾的羌軍撞到刀鋒上了,被打得大敗而回。
失利後的迷吾又盤計著投降的事宜,他派了一名譯者前往臨羌,向護羌校尉張紆求降。張紆同意了。
然而張紆的雙眼明明是暗藏殺氣!
迷吾沒有在意。因為他相信張紆,他的弟弟號吾被俘後,不正是張紆將他釋放,讓他回來勸降羌人的部眾嗎?
但是張紆不相信迷吾,因為迷吾不僅兩次叛亂,而且還殺死了他的前任傅育,要是自己不手刃迷吾,能對得起“護羌校尉”這個名頭嗎?
迷吾確實沒有防備心,他親自前往臨羌大營向張紆投降,而且還帶來八百名羌人的重要頭目。張紆笑呵呵地擺起酒宴,款待諸位羌豪,當迷吾心懷感激地舉起酒杯時,他不曾想到,這杯酒乃是死亡之酒。
張紆在酒中下了毒,不止是迷吾手中的這杯,每位羌豪手中的酒均是毒酒。
熱酒下肚,杯過三巡,所有的羌豪都開始感到身體的不適,繼而疼痛難忍,大驚失色,驚呼道:“是毒酒!”就在這時,張紆把酒杯一擲,埋伏在外的刀斧手闖了進來,你想想羌豪們全部中毒,哪有半點力氣做抵抗,只消一盞茶的時間,只見得刀光斧影,血光四濺,人頭亂飛,八百名羌豪,被屠殺得一乾二淨。
張紆割下迷吾的首級,在傅育的墓前祭奠。
隨後,漢軍傾巢而出,直殺向羌軍大本營,群龍無首的羌軍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一鬨而散,遺棄下數千具的屍體。
張紆的快意大屠殺,很快便產生極為嚴重的後果。
首先是殺戮太重,倘若要報仇,誅迷吾一人足矣,而張紆竟然屠殺八百名羌人重要頭目,這不引發羌人的仇恨才怪。前漢傅介子刺樓蘭王,後漢班超殺疏勒王、焉耆王,都將誅殺的範圍控制在很小的範圍,所以並沒有引發很嚴重的後果,張紆一口氣殺了八百名前來投降的頭目,這無疑是駭人聽聞的。
其次,羌乃是一個大民族,非西域諸小國可比。雖然羌的部落甚多,內鬥之事時有發生,然而在一致對外上,仍然有一種向心力,這次屠殺使得漢羌關係極劇惡化,並使羌戰迅速升級,最終成為東漢帝國到覆滅時也無法擺脫的心腹之患,成為東漢的第一大外患。
【二、迷唐的衰敗】
迷吾的兒子迷唐在一腔悲憤之中,與其他羌部落交質解仇,通婚結盟,盤踞於大榆谷與小榆谷,以此為基地,不斷地向東漢邊塞發動進攻。羌人的團結,使得護羌校尉張紆很快陷入極其被動的境地。
張紆最終被解職,鄧訓臨危受命。
鄧訓著實是護羌校尉的最佳人選。此人的來歷非同尋常,他乃是東漢開國名將鄧禹的第六個兒子,從少年時代始,鄧訓便胸懷大志,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東漢時期,儒學極為興盛,但是鄧訓這個人不喜歡讀書,所以經常被老爹鄧禹責備。
雖然在文學上沒有什麼建樹,但是鄧訓卻極富有個人魅力,重義氣,有寬容心。在章帝建初三年(78年)時,在上谷郡的赤沙烏桓部落謀反,朝廷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