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3 / 4)

小說:雖遠必誅 作者:京文

管齊下,得到許多羌人部落的支援與信任,使得西羌的危局得以解除,他是東漢最成功的一位護羌校尉,只可惜尚未大功告成之際,便於和帝永元四年(92年)病逝。鄧訓的去世,是東漢帝國的重大損失,他深孚眾望,其成功之處,與班超頗有類似之處。他對待羌人以寬容之心,總攬大局,不計小過,以誠相待,付諸行動,不尚空談;寬容有時容易流變為軟弱,但鄧訓並不,他是一個極威嚴之人,連他的兄弟子女都對他有畏懼之心,史書載:“兄弟莫不敬憚,諸子進見,未嘗賜席接以溫色。”敬憚二字說得好,羌胡對他也是極為敬憚,一方面是極其敬重鄧訓的為人,一方面又有一種畏懼感。

羌人或許並不信任東漢政府,但他們信任鄧訓。鄧訓之死,對羌胡部落是一大震動,在人治的社會中,個人的才能往往能左右時局的變化,後鄧訓時代,無論是羌人還是漢人,都對未來的局勢有莫名的憂慮。也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無論是漢官吏百姓,還是羌人胡人,都自發前往哀悼,每日多達數千人。

連鄧訓擔任護烏桓校尉時的部下,得知噩耗後,紛紛不遠千里奔喪,以致於一些縣城為之一空。地方官吏擔心這種大規模的奔喪會引發騷亂,便逮捕了一部分人,勸他們返回駐地,但是這些人不聽,一定要前往金城郡,與前任長官的遺體告別。地方官吏也不知道如何辦才好,便報告現任護烏桓校尉徐傿,徐傿聽罷長嘆息道:“這就是仁義啊!”下令釋放被逮捕的人。

有些人死後,就變為神了,鄧訓就是這樣的人。金城一帶的百姓,家家為鄧訓立祠,作為保護神,每當有生病時,便向鄧神仙祈禱求福。

這就是鄧訓,一位充滿偉大人格力量的英雄。

鄧訓死後,護羌校尉的職位由蜀郡太守聶尚接任。

聶尚準備延續鄧訓的懷柔政策,派人前往招撫迷唐,准許迷唐率部返回大小榆谷。迷唐接受了聶尚的招撫,率領燒當羌人回到舊地,緊接著,發生一件頗令人費解的事情。

迷唐派自己的祖母卑缺到金城郡,進見護羌校尉聶尚,表達感激之情。聶尚盛情款待卑缺,臨別前,聶尚親自護送卑缺到邊關,並且設宴送行,同時派譯者田汜等五人護送卑缺出塞,抵達大小榆谷。

令人不解的是,迷唐不僅沒有感激之心,反而將田汜等五人以酷刑處死,活活地肢解。揣測迷唐之心,大約是父親迷吾與羌人頭目八百人被張紆毒死的血海深仇不能忘卻,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相互仇殺屠戮,成了一筆理不清的血債。

據守大小榆谷的迷唐,再扯起反叛的旗幟,聯合其他部落,以田汜等人的鮮血盟誓,起兵攻入金城郡。

聶尚弄巧成拙,一片苦心居然釀成此種不堪的後果。為什麼會這樣呢?同樣是懷柔政策,為什麼鄧訓可以成功,而聶尚卻失敗了呢?我們前面分析過,羌人對鄧訓不僅是敬重,而且也憚懼,他有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威嚴,在重大原則上不手軟,比如說在打擊迷唐上,就不遺餘力。而聶尚呢?在兩個細節上可以看出他不如鄧訓甚遠,第一是他讓迷唐不費吹灰之力便返回肥沃的大小榆谷,除了迷唐口頭上投誠之外,沒有任何的防患措施;第二是迷唐的祖母卑缺前來,聶尚竟然親自相送到邊關,固然他想借此表達誠意,然而觀偉大的英雄,如班超、鄧訓,不徒以誠,亦賴以威,無威則是向對手示弱,難怪迷唐敢於大開殺戒。

擔任護羌校尉不到一年的聶尚被解職,由居延都尉貫友接替。

聶尚的下臺,意味著對羌以誠相待政策的結束。民族之間的關係便是如此之微妙,信任難以建立,卻易於消失,於是乎你欺我騙,局面難以收拾。

貫友拋棄了鄧訓、聶尚的懷柔政策,代之以強硬的立場。他延續了傅育的政策,在羌人部落中挑拔離間,以金銀財寶誘使諸羌部落紛紛脫離聯盟,最後使迷唐苦心建立的聯盟瓦解。永元五年(93年),貫友派遣大軍出塞,直襲迷唐的大本營大小榆谷。

聯盟瓦解後的迷唐部落,哪裡是漢軍的對手,一戰下來,死傷與被俘的人數超過八百人,小麥有數萬斛落入漢軍之手,迷唐率部向西撤退到賜支河曲(黃河上游的一段)。

因為大小榆谷乃是燒當羌最重要的據點,而大小榆谷位於逢留大河(黃河上游貴德至尖扎一段)的南岸,所以貫友決心在逢留大河南北兩岸建立軍事設施,以作為攻擊迷唐的橋頭堡。首先是在兩岸建起軍事堡壘,然後製造大船,最後修築了一條跨河大橋,貫通逢留大河的南北兩岸。

貫友還沒來得及利用這個軍事基地打擊迷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