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路進展快慢毫無所知,將來到了高句麗,如何才能協同作戰,避免孤軍深入呢?”
“這著實是個問題,不過來某也想過了,咱出兵時,雖然陸軍四十軍都還沒全部出發,但是也好歹二十四軍前軍都已經出動了,只是御營隨駕的後續主力未動。光是前軍二十四軍,那也有六七十萬大軍。出海這天,聽到的最新訊息是宇文述、段文振過柳城、強渡遼河,在河口與高句麗國前來主動迎擊的先鋒將領乙支文禮野戰一場。
乙支文禮原本照搬兵法,還想‘半渡而擊’,不想我大軍綿延數十里一起渡河,乙支文禮區區一軍,哪裡抵擋得過來。卻是被段文振公兩翼的兵馬渡河後三面夾擊殺敗,死傷一萬餘人。想來經此一戰,高句麗人也會有點收斂,從此只敢與我大隋堅城固守而已,不敢迎擊浪戰了。按照這個進度算,咱這一路人馬渡海到了對岸的時候,陸路軍應該可以行軍到遼東城下,高句麗人應該都會被圍困在幾座堅城之中固守,野外道路當會暢通。”
如今的高句麗,可不是後世的高麗那麼一點點地盤,除了朝鮮半島大部之外,還擁有相當於後世遼吉二省的地盤。按照大隋朝中有識之士的估計,如果高句麗有亡國滅種之危時,以傾國之力動員,還是可以強徵出六十萬大軍的,而其中效法中原府兵制的話,也可以有二三十萬大軍。所以兩國交戰之初,高句麗要說一下子非常畏懼隋朝不敢放手一戰,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遼河渡河之戰中,被隋軍殲滅了一萬多人的先鋒部隊後,應該會審時度勢收斂一些,畢竟這一戰也相當於殲滅了高句麗全國常備軍的二十分之一了。
蕭銑聽了來護兒的樂觀言論,心中卻是有些苦笑,又不好太拂了來護兒的信心,只是憂慮地說:“高句麗人如果因此龜縮、固守堅城,固然可以讓我軍圍城之後繼續進兵、道路暢通。然而遼東之地,不僅僅是有一條遼河,而且遼河還有數條支流入海,這些河網切割之下,道路要想暢通可就殊為不易了。高句麗人若是有舟船之力,截我大軍後路,各處騷擾,那朝廷還是不能對堅城圍而不攻、千里躍進的。更何況咱這一路人馬是直搗腹心,陸路人馬要增援我們,還要過鴨綠江呢。朝廷出征時,海路便只歸海路,陸路便只歸陸路,兩邊毫無統屬毫無配合,終究不是兵家善法。”
來護兒聽了蕭銑這番言論,也是頻頻點頭讚許,對蕭銑在軍事方面的認識第一次有了些認同——在此之前,來護兒縱然覺得蕭銑有才,那也只是文官的材料,不會認為他懂兵法。現在寥寥幾句雖然沒有引經據典,也沒說出什麼兵家的大道理,卻著實切中時弊。
不過,又有什麼辦法呢?大方略是楊廣定下的,不容置疑。來護兒只能反過來勸說:“朝廷定下的大方略,咱便不要置喙了。何況海陸相輔、以水軍阻截遼東諸河並鴨綠江,這個方略也只是在得知高句麗人固守堅城不出、我軍需要圍而不打、千里躍進的時候才會起作用。當初出兵前又哪裡能料到高句麗人會這般堅守不出呢?所以世事無萬全之法,兵家之事,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
如今高句麗人志在堅守,說不定咱海路軍若是太過兵強馬壯、讓高句麗人忌憚,那到了浿水之濱,說不定咱也依然得屯兵堅城之下不得進。反而如今看著後援無繼、兵馬不多,高句麗人欺我弱勢,肯與我們一戰也說不定。”
蕭銑籲出胸中一口濁氣,聽來護兒如此老成之斷,也就不多說什麼了。
數人便在海上每日談古論今,敘論兵事,來護兒來整等將校則多與蕭銑說知一些軍旅中廝殺漢的見聞,蕭銑不曾有時間空下來細聽過這些,一時也頗為覺得有趣,並不枯燥。船隊又行了兩日,前鋒哨探的戰船便回報已經見到陸地了,儼然是到了高句麗沿海地界。
在船上憋了五天的來護兒甚感振奮,讓從人取了全副披掛,穿戴整齊了準備上岸廝殺。船陣漸漸收攏,其餘副帥周法尚與下面各路將領周法明、來整、秦瓊等帶領的戰船也都靠攏上來,一部分準備在浿水河口登陸搶灘,一部分則準備灘頭鞏固之後直接駛入河口,直奔平壤城下。
當然了,這麼做的前提,是高句麗人沒有派出水師來阻撓。不過這種願望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來護兒穿好披掛、集結戰船後不久,就已經看到一彪高句麗人的戰船從浿水河口殺出,前來迎擊了。
畢竟,高句麗水軍還從來沒有與隋朝水軍一戰過。陸路的失敗或許會打擊高句麗人陸地野戰的信心,但是並沒有影響他們對水軍的自信。自古兵法雲半渡而擊,隋軍隔著大海半渡而來,不擊一下怎麼對得起這個好機會呢?
“看來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