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罵首領太監,卻聽得前殿一聲喊:“萬歲爺,朝珠在這兒!〃那太監象只沒頭蒼蠅似地撞進寢宮,跪在福臨跟前,雙手高高舉著福臨要的那串珊瑚朝珠。福臨一把奪過來,又一腳踢過去,那太監摔了個跟頭,又爬起來恭恭敬敬地匍匐著不敢動,福臨罵道:“專跟我作對是怎麼的?越急越打岔!拿你們都辦了!〃這管朝珠的太監趕忙回稟:“萬歲爺息怒!實在是寢宮裡找不著,奴才急得要死,才跑到前殿暖閣裡去找的。耽擱了萬歲爺,奴才該死,奴才該死!〃他連連搧自己耳光,搧得劈啪亂響。
福臨猛地想起是自己前日下朝到西暖閣臨帖時,把這掛他認為給他帶來好運氣的紅珊瑚朝珠,放在百寶櫥中的。他不再說什麼,瞪了那太監一眼,在御前侍衛的導從下,往乾清宮去了。
別的太監拉住管朝珠的太監:“行了,別打了,不疼嗎?〃他嘆口氣:“瞧你說的!哪能不疼,可總比挨鞭子強啊!〃他摸著又紅又燙的面頰說:“要是皇貴妃昨兒來了寢宮,今兒哪至於這樣啊!”“可不是嗎!……”太監們一個個搖頭嘆息。
福臨的心情,太監們哪裡知道。今天他這麼鄭重又這麼急躁,是因為他在自己心裡,把今天看成一個非凡的、決定勝負的、一個天子生涯中了不起的日子!
皇四子的死,給他很大打擊,但是他不相信親貴們明諫暗傳的那些天罰天警的危言。後來,太后在把其中真相告訴他的同時,要他想一想,是不是上天假手謹貴人來懲戒他?他有沒有違背天意人心?這時他才害怕了、寒心了。透過〃天意“,他看到的是滿蒙親貴對漢制漢俗的深惡痛絕,是他們對他離經叛道行為的強烈不滿。誰知道這不滿會到什麼程度,會造成什麼後果?……福臨這麼多年刻苦學經讀史,很想有所作為,以英主明君而流芳青史。他看到,關外的、祖先的一套,不能再套到今天富有四海的大清國了。最方便、最現實的借鑑,自然是明太祖創立的制度。如果漢人的文弱能被滿蒙的尚武精神所加強,而滿蒙的野蠻又被漢人的文明所開化,大清國滿蒙漢一體天下,不是會比歷朝更強盛嗎?
福臨雄心勃勃,祈求著天下一統而後大治的局面。然而他的每一步除舊更新,都受到阻礙,每向前走一步,都很艱難。他,大清國至高無上的皇帝,並不真正至高無上,並不能令行禁止。橫在他面前的,象一座大山,就是這祖先傳下來的、牢不可破的古老制度……議政會議。福臨這位第三代皇帝,滿洲的後輩,敢不敢動動這龐然大物呢?
福臨暗自籌劃很久了,第一個支持者自然是董鄂妃。他原已確定立太子後便著手撤議政,誰想太子未立而死,他的決心也幾乎消失。皇四子之死,使他灰心了許多日子。
徵南大軍的勝利進展鼓舞了他,他的雄心又抬頭了。他找到了第二個支持者:開國勳臣、太宗皇帝倚重的軍師、已經致仕在家的大學士范文程。他向年輕的皇帝進言:事權集於君主,天下大治可望成就。福臨提出的撤議政、組內閣,這位老臣也很贊同,不過他特別提醒皇上:撤議政極其不易,不但違祖制,而且易失滿洲人心,請皇上仔細推敲參詳,用最穩妥的辦法,緩緩施行。
但福臨豈是慢性子人?想法一旦成熟,多等半天,他也忍耐不祝於是他很快就去找第三位支持者……莊太后。這一位支持者卻不那麼明確,沉思了許久,才同意他不妨一試,但決不可逼得太急太緊。多作試探,不行就收。善放善收善始善終,務必穩定人心,不傷大局,才好。
召安親王進宮向他交底,可說是試探,也可說是尋找第四位支持者。可是平日深沉堅毅的嶽樂竟被驚住了,說到最後,他才猶豫著回稟說:“皇上孝治天下,如果撤去議政,改動祖宗大法,恐怕人心不服。四海未平,八旗尚在征戰,是否可以緩辦?至於改內院為內閣,有利無害,可以施行。〃福臨又有意在內大臣面前透露,聽他們的反應,也讓他們去試探諸王貝勒的口氣。但結果多半不佳。
福臨籌思終夜,決定孤注一擲:今天,他要在乾清宮輪流召見諸王貝勒,把話挑明說破,逼他們就範,……他要短兵相接了!
以天子之尊、皇帝之威臨之,福臨未必不能出奇制勝!但這終究是違背祖制的,是太祖太宗皇帝屢屢明諭禁止的事,幹起來不能無愧,不但暗自怕人議論反對,心靈深處也覺得對祖宗不起而負擔很重。……雖然他決不會承認這一點。急躁、暴戾,正是為著掩蓋這軟弱的一面的。
在乾清宮東暖閣召見的第一位,是順承郡王勒爾錦。他不是議政王,輩份低,年紀又校福臨首先召見他,意在攻取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