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劉一菲的那個專案,李明本來是想用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來做主角,但是隨著人物刻畫的一點點深入,李明發現,如果想讓這個主角能夠讓人感同身受,如果想讓這個主角能出彩,最簡單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劉一菲在現實的模版(事蹟)來寫。
可惜,因為劉一菲想要的是去在飾演角色的過程中,體驗主角的人生,而不是表演自己...不對,這麼說也不準確,應該是不想把自己的現實生活寫進劇本,然後自己再以一個旁觀者或者是上帝視角去演繹。
所以雖然已經定了吳楠做編劇,但因為還沒有做通劉一菲的思想工作,劇本直到現在還沒動筆呢。
“這麼說來,那你在創作《時過境遷》和《梔子花開》時也掏過自己的靈魂?!”或許是為了反駁,或許是出於好奇,劉一菲把矛頭對準了李明拍攝的那兩部作品。
“是。《時過境遷》的創作靈感,除了《曼徹斯特的海邊》以外,還有我在重生之後,驟然看到二十幾年前的中國,並一點點看著中國朝著我熟悉的樣子發展,所產生的對於世事變遷的感悟。”
“哦,對了,還有我當初在四川汶川地震時對於生與死的感悟。”
“至於《梔子花開》那就更不用說了,劇本本身就是常年待在學校的吳楠寫的,何況我這還有兩輩子有關校園生活的記憶。”
李明在回答劉一菲的同時,也突然對劉一菲的糾結產生了一些理解。畢竟這種站在上帝視角分析自己的感覺,真的有點怪怪的。何況劉一菲如果點了頭,可還要去演呢。
套用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的話,那就是都說人生如戲,但又有幾個人真敢把生活過成演戲呢?!
“哦!那我...再想想!好好想想!”
隨著李明的回答,劉一菲是真的很想一咬牙一跺腳,下了這個決定。但是隻要一想到這麼寫了之後自己在表演中的感覺,劉一菲終究還是不由的想要退縮。
“嗯,不急,慢慢想。如果你實在不樂意,咱們採用備選方案也不是不可以!”李明一邊說著,一邊輕吻了一下劉一菲的頭髮。沒有其他目地,單純就是為了告訴劉一菲,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實在不行還有我呢!
而劉一菲在感受到李明的心意後,雖然沒有多說什麼,但卻下意識又往李明懷裡鑽了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