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誠人,我幫你傳個話出去,看看有沒有人能救你吧。”
我趕忙謝過那獄卒,心裡又燃起了一絲希望。
過了些時日,經過一番周折,或許是上司們念在我往日做事還算勤勉,又或許是朝廷也不想把這事兒鬧大,我竟被從牢裡放了出來,只是被嚴厲警告,不許再插手冊封之事。
我出了牢後,看著那依舊在籌備著的遣使冊封事宜,心中滿是無奈,知道自己終究是無力改變這一切了,只能默默祈禱,希望那些藩國日後莫要做出太過分的事,辜負了大明的一片好意。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對外交往以及冊封等方面的情況,且與大明1418年遣使冊封周邊各國這一經歷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作為一個島國,對外交往多集中在與歐洲大陸國家的往來上。英國國王有時也會透過授予一些歐洲大陸的貴族、領主頭銜或土地等方式,來建立同盟關係或彰顯自己的影響力,這與大明的冊封周邊各國有著相似之處,都是一種對外施加影響力的手段。不過,英國的這種授予多是基於政治、軍事利益的考量,比如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等,且範圍相對較窄,主要在歐洲大陸內部。而大明的冊封則更側重於彰顯上邦大國的地位以及傳播文化禮儀,範圍涵蓋周邊諸多亞洲國家,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對外交往手段的差異,英國重利益結盟,大明則重文化傳播。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在歐洲大陸有著重要地位,周邊諸多小國、領地對其或依附或尋求庇護。法國國王會透過賜予爵位、簽訂條約等方式來確定與這些國家、領地的關係,其中賜予爵位便有類似冊封的意味。但法國的這種行為更多是為了鞏固自己在歐洲大陸的統治地位,整合周邊勢力,使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與大明冊封周邊各國希望其遵循禮儀、維護地區和平不同,法國更強調權力的掌控,體現出不同國家戰略需求下對外交往方式的差異,法國重權力掌控,大明則重和平秩序。
在奧斯曼帝國,疆域遼闊,其與周邊諸多國家、部落有著複雜的關係。奧斯曼蘇丹會對一些表示臣服的地區或部落首領賜予官職、稱號等,以此來維繫對廣大地域的統治。這種冊封方式融合了奧斯曼自身的宗教、政治文化特色,比如會依據伊斯蘭教義來確定冊封的名號和等級,同時也帶有很強的軍事統治色彩,要求被冊封者需為帝國提供軍事支援等。與大明冊封周邊各國注重文化禮儀的傳播以及和平友好往來不同,奧斯曼更側重宗教與軍事層面的控制,體現出不同民族宗教構成下對外交往中冊封行為的特色差異,奧斯曼重宗教軍事,大明則重文化禮儀。
在威尼斯共和國,作為商業城邦,其對外交往主要圍繞著海上貿易展開,與眾多地中海沿岸國家以及其他海上貿易伙伴有著密切聯絡。威尼斯會透過簽訂貿易協定、給予貿易特權等方式來鞏固與這些國家的關係,雖然沒有傳統意義上像大明那樣的冊封行為,但給予貿易特權在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即讓對方更願意與威尼斯保持良好合作。這與大明冊封周邊各國基於政治、文化層面的考量不同,威尼斯更看重商業利益,體現出不同發展模式下對外交往策略的差異,威尼斯重商業利益,大明則重政治文化。
在阿拉伯地區,各個部落、城市之間以及與周邊國家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有時會透過認可對方首領的地位、贈送貴重禮物等方式來表示友好或者建立同盟關係。這種方式相對比較靈活、隨意,沒有像大明冊封那樣有著嚴格的禮儀程式和官方文書等。阿拉伯地區更注重實際的利益交換和人情往來,比如共同對抗外敵、分享貿易資源等,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對外交往形式的差異,阿拉伯重實際利益,大明則重禮儀規範。
在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對外交往相對有限,主要是與周邊的朝鮮、中國(大明)等國家有著往來。日本會透過派遣使者、進獻禮物等方式來維持與這些國家的關係,雖沒有類似大明冊封他國的行為,但十分看重從大明等國家獲得的文化、物資等方面的交流成果,比如學習大明的先進文化、技術等。這與大明主動冊封周邊各國以構建國際關係秩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