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五年,大明的天下看似繁華依舊,可那關乎國計民生的鹽政,卻因舊有的開中鹽法漸露疲態,矛盾叢生,猶如平靜湖面下湧動的暗流,隨時可能掀起波瀾。各地鹽場雖依舊忙碌,鹽商們進進出出,可那背後的利益糾葛、制度弊端,卻讓不少人愁眉不展,也讓朝廷不得不正視這一亟待解決的難題。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成化間,開中鹽法積弊日深,豪商猾吏因緣為奸,報中則虛出通關,支鹽則守支累年,私販橫行,官鹽壅滯,邊儲日匱,上患之,乃謀調整開中鹽法,以蘇困敝,濟邊儲。”這簡短的文字,卻如同一幅畫卷,將當時開中鹽法的種種亂象、危害,以及朝廷想要調整的決心,清晰地展現在世人眼前,也由此拉開了一段圍繞著開中鹽法調整的曲折故事帷幕。
在揚州城,有一位名叫蘇婉兒的年輕繡娘,年方二十出頭,生得眉清目秀,心靈手巧,那一雙巧手在繡布上穿梭,便能繡出活靈活現的花鳥魚蟲,在這揚州城裡的繡坊中小有名氣。她性格溫婉,平日裡只醉心於刺繡,對這鹽政之事本是毫不關心,可命運的捉弄,卻讓她一步步捲入了這場關乎開中鹽法調整的風雲之中,也讓她見識到了這世間利益紛爭的複雜與殘酷。
這日,蘇婉兒如往常一般在繡坊中忙碌著,正專心繡著一幅牡丹圖,繡坊的掌櫃急匆匆地走了進來,神色頗為焦急。蘇婉兒見狀,停下手中的針線,起身問道:“掌櫃的,這是怎麼了?如此慌張。”掌櫃皺著眉頭說道:“婉兒啊,你還不知曉吧,如今這開中鹽法要調整了,城裡的鹽商們都炸開了鍋,咱們這繡坊平日裡和一些鹽商也有些往來,就怕這一調整,生意上會受影響呀,唉,這可如何是好。”蘇婉兒聽了,心中雖不太明白這開中鹽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可看掌櫃這般憂心,也知道怕是要出些變故了。
沒過幾日,這揚州城的大街小巷便都在議論著開中鹽法調整的事兒。蘇婉兒上街採買絲線,便聽到路旁的幾個商人模樣的人在低聲交談。一個穿著綢緞長袍的中年男子唉聲嘆氣地說:“這開中鹽法一調整,咱們以往的那些路子可就走不通了呀,這可都是多少年的營生,說變就變,真不知往後該如何是好啊。”另一個稍年輕些的男子附和道:“是啊,大哥,那豪商們靠著以前的法子,從中撈了多少好處,如今朝廷要整治,怕是要觸動不少人的利益呢,也不知這調整到底會改成什麼樣。”
蘇婉兒聽著這些議論,心中好奇,回到繡坊後,便向一位常來送絲線的老貨郎打聽。老貨郎放下擔子,坐在一旁,喝了口水,說道:“姑娘啊,這開中鹽法,那可是關乎咱大明鹽政的大事。以前呢,商人往邊境運糧等物資,就能換取鹽引,憑這鹽引去鹽場支鹽販賣,可如今啊,那些豪商和狡猾的官吏勾結,弄出了不少貓膩,虛報物資數量,拿著鹽引卻又長期佔著鹽不支出來賣,導致私鹽氾濫,官鹽賣不出去,邊境的糧草儲備也越來越少了呀,所以朝廷這才要調整呢。”蘇婉兒聽了,這才大致明白了些,心中暗自思忖,這世間的事兒,還真是複雜呢。
而在揚州的鹽政衙門裡,此時卻是一片緊張的氛圍。鹽政官員們正聚在一起,商討著如何落實這開中鹽法的調整事宜。一位姓陳的主事皺著眉頭說道:“諸位大人,此次調整,朝廷的旨意很明確,就是要杜絕那些弊端,可這談何容易啊,那些豪商們勢力龐大,定會想盡辦法阻撓,咱們可得小心應對才是。”另一位李大人點頭稱是,說道:“陳主事所言極是,咱們得先把調整的細則定下來,既要讓鹽政走上正軌,又不能把那些正經做生意的商人都給逼走了呀。”
於是,官員們開始日夜商討,擬定了一系列的調整細則,比如加強對報中物資的核查,嚴格鹽引的發放和使用,規定支鹽的期限等等。可訊息剛一傳出,那些豪商們便坐不住了。
揚州城裡有位頗有名望的大鹽商,名叫王富貴,此人平日裡靠著和官吏勾結,在開中鹽法的空子中賺得盆滿缽滿。得知要調整鹽法,他心中憤恨不已,便召集了一幫同樣利益受損的鹽商,在自家的府邸裡商議對策。王富貴坐在太師椅上,一拍扶手,說道:“諸位,這朝廷如今要斷咱們的財路,可不能就這麼輕易答應了,咱們得想辦法讓他們知道咱們的厲害,這調整,絕不能順利進行下去。”
眾人紛紛響應,有的說要去賄賂官員,讓他們在執行時放水;有的說要聯合起來,向朝廷上書,訴說這調整的不合理之處。可王富貴卻冷笑一聲,說道:“這些法子都未必管用,我看啊,咱們可以暗中煽動那些靠私鹽為生的小商販,讓他們去鬧事,給朝廷施壓,到時候,看他們還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