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6章 年 荊襄流民問題再關注(1 / 3)

成化二十二年,大明的山河間雖有幾分表面的繁華,可暗地裡卻藏著諸多隱患,猶如平靜的湖面下暗流湧動。在那廣袤的荊襄之地,流民問題宛如一塊久治不愈的傷疤,時不時刺痛著朝廷的神經,也讓當地的百姓苦不堪言。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荊、襄流民聚而百萬,有司逐之,渴飢疫癘而死者過半。明廷屢禁,然流民迫於生計,去而復返,終成痼疾,擾地方治安,礙民生髮展。”這般文字,寥寥數語,卻道出了荊襄流民問題的嚴峻與棘手,朝廷多次想要解決,卻總是陷入僵局,而這一年,荊襄流民問題再度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成為朝野上下關注的焦點,也由此拉開了一段圍繞著流民安置與治理的故事帷幕。

在襄陽城中,有一位名叫李逸塵的年輕知縣,年方三十有二,生得面容清瘦,卻透著一股堅毅之色,一襲青袍穿在身,盡顯文人的儒雅與擔當。他本是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懷揣著“為生民立命”的抱負踏入仕途,初到襄陽任職,便深知這荊襄流民問題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可他心中從未有過退縮之意,反倒是想著要憑藉自己的所學與一腔熱忱,為解決這流民之患盡一份心力。

這日清晨,李逸塵剛到縣衙,便見衙役們神色匆匆地來報,說是城外又聚集了不少流民,與當地的居民起了些衝突,場面有些混亂,若再不處理,怕是要鬧出大亂子了。李逸塵聽聞,眉頭緊皺,心急如焚,當下便帶著幾個衙役,往城外趕去。

出了城門,眼前的景象讓他揪心不已。只見那官道兩旁,密密麻麻地坐滿了衣衫襤褸的流民,男女老少皆有,個個面黃肌瘦,眼神中滿是絕望與無助。他們有的在爭搶著路邊的野菜,有的則與當地居民爭吵著,只為了能有個安身之所。李逸塵趕忙上前,高聲喊道:“諸位莫要爭搶,莫要爭吵,本官在此,定會為大家主持公道,妥善安置。”

可那些流民們見了他,起初並未理會,依舊自顧自地鬧著。李逸塵無奈,只得走近他們,和聲細語地詢問情況。一位老者顫顫巍巍地走上前,撲通一聲跪下,老淚縱橫地說道:“青天大老爺啊,我們實在是走投無路了呀,家鄉遭了災,沒了活路,才背井離鄉來到此處,可如今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還被人驅趕,這可讓我們怎麼活啊。”李逸塵趕忙扶起老者,眼中滿是憐憫,說道:“老人家,您先起來,本官明白你們的難處,定會想法子幫你們的。”

回到縣衙後,李逸塵召集縣內的主簿、縣丞等一眾屬官商議對策。主簿愁眉苦臉地說道:“大人,這流民問題由來已久,之前朝廷也多次下令安置,可總是難以徹底解決,咱們這小小縣衙,又能有多大的能耐呀,況且這安置流民,得有糧食、住所,哪一樣都不好辦吶。”縣丞也附和道:“是啊,大人,而且這流民太多,良莠不齊,萬一安置不好,還會影響本地的治安呢。”

李逸塵沉思片刻,說道:“諸位,本官深知此事艱難,可咱們身為父母官,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流民餓死凍死吧。朝廷既已再度關注這荊襄流民問題,想必後續會有相應的舉措,咱們當下先得摸清流民的底數,看看有多少人,都是從哪兒來的,再做打算。”眾人聽了,雖覺得困難重重,但也只能依令行事。

於是,縣衙的衙役們開始分頭行動,去流民聚集處登記資訊。可這一過程並不順利,流民們起初對衙役們心存戒備,不願配合,有的甚至以為是要驅趕他們,嚇得四處逃竄。衙役們費了好大的勁兒,好言相勸,才漸漸讓流民們放下心來,開始配合登記。

幾日下來,總算大致摸清了流民的情況。李逸塵看著那厚厚的一沓登記冊,心中思索著安置之策。這時,師爺湊過來,小聲說道:“大人,聽聞附近有一處閒置的山谷,土地還算肥沃,只是荒草叢生,若能組織流民去開墾,種些糧食,或許能解決一部分吃飯的問題呀。”李逸塵眼睛一亮,說道:“此計甚好,只是那山谷怕是還需清理一番,而且種子、農具從哪兒來呢?”

師爺接著說:“大人,咱們可以號召城中的富戶捐款捐物呀,就說這是為了安置流民,維護地方安寧,他們多少也會出些力的,再者,朝廷不是也會有一些賑濟物資嗎,到時候一併用上。”李逸塵覺得有理,便決定去試一試。

可這勸說富戶捐款捐物之事,遠比想象中困難。李逸塵帶著師爺,挨家挨戶地去拜訪城中的富戶。那些富戶們一聽是為了流民的事,大多都是推諉,不是說生意難做,就是稱家中也不寬裕。有一位姓張的富商,滿臉堆笑地對李逸塵說:“李大人,不是我不想幫忙啊,只是這年月,生意不好做,我這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