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存亡之秋·營造之法(1 / 2)

災變元年七月三日 京城

京城的夏天是如此的悶熱,灼熱的太陽瘋狂炙烤著高大建築的外立面,玻璃反射的刺目光芒令人睜不開眼睛。

人們都躲在擁有冷氣的建築物內,街道上除了車輛就只有用體力謀生的工人還在步行穿梭……

此時的城郊,負責修建國防線的工程隊中的工人們亦是如此,他們頂著烈日,操作著各式各樣的機械勞作著。

一期國防線分為外線和內線,外線包括了京城周邊縣市,內線僅僅涵蓋了京城本身。

經過三個多月的建造,此刻高大的城牆已經連綿不絕,沿著京城外圍修建的內牆已經初具規模。

京城本身就佔地一點六萬平方公里,周長六百多公里,而國防線城牆平均高度就為一百米。

這樣巨大的規模短短三個多月就能有如此效果。

一方面是因為東國政府動用了舉國之力,北境所有能利用上的人力都已經完全用上。

另外一方面就不得不佩服東國人這個民族偉大的基建能力。

在好幾百年前,那時候東國還有皇帝。

皇帝的父親原本定都在南境的建康,可新的皇帝上任後,由於要威懾北方民族,秉承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思想,皇帝傳檄天下遷都如今的京城。

但當時的京城由於前朝的戰亂,早已是一片荒蕪和清冷的樣子,要作為京城就得重新營造。

於是皇帝先後徵用了二十三萬工匠和上百萬民夫參與修建,一座氣勢恢宏、佔地面積巨大的城市很快就展現在了全世介面前,城市主體完工花費的時間是多久呢?

答案是五年!

要知道百餘年後的羅巴洲修建一座佔地面積不足其萬分之一的教堂所花費的時間就要八十年。

這其中的道理不明所以的人會歸結為皇帝的好大喜功和不體恤人民,依靠不計傷亡的人力堆砌才有如此龐大的建造規模。

但其實哪怕皇帝再如何殘暴,也不會去冒險冒著人民造反的後果逼老百姓去完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京城的建造之初,皇帝和他的營造隊伍就已經經過測算,這樣的建造任務在不影響國力的前提下是可以完成的,所以這才決定建造。

可為何東國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這樣的規模,同時代的其他地區卻沒有這個能力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那個時代東國與其他地區在建造這件事上的不同手法了。

古代羅巴洲建造一個建築,建築師畫好草圖後,無數的工人就趕到了現場,採集材料的隊伍去往全國各地去尋找合適的建築材料,把這些建築材料運到現場後工人再逐一地加工,雕琢打磨成一塊塊石塊後,一點一點地往上壘。

修著修著發現草圖有些不合理,於是停下建造甚至拆掉一部分已經壘好的工程進度,時不時又發現某一塊材料沒有合適的,於是又要停工等待採集隊伍找到合適的材料。

可羅巴洲諸國國土有限,材料國內找不到合適的就得從其他國家進口,又需要時間,如此往復之下,一個建築的工期總是遙遙無期。

而東國不一樣,廣袤的地域使得建築材料無比的豐富,西南地區的木材、西北的石料,而萬一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天然材料東國人還會使用燒磚等技術來獲得人造材料。

這些材料也絕不是把未經過加工的原始材料拖到京城後再加工,而是國家的工部根據建築圖紙畫好所需的零件圖紙,再把這些圖紙分發到全國的各個州府,交代好各個州府所負責的零件數量,州府招募工人將這些零件加工好之後再運往京城,京城的工匠只需要按照圖紙將這些零件拼裝起來即可。

這就是所謂的“標準化”,東國人很早就有標準化建造的思想了,所以他們建造出了巨大的京城、延綿萬里的長城和無比壯美的城市群,這些在同時代的世界其他地區都是不可思議的。

而國防線的建設也是如出一轍,北境和未淪陷之前的南境各個縣市,日夜不停地澆灌出統一標準的混凝土“牆磚”,用統一的技術將其快速烘乾後,再透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線運抵京城。

京城的施工隊伍只需要用起重器和各種先進裝置將其一塊一塊地拼裝起來,加之東國巨大的人口優勢和製造能力,圍牆的建設具備了可能性。

工人們分為白班和夜班,日夜不停,按照每天推進數十公里的驚人速度建造著人類歷史上工程量最大的高牆……

此時六號工地上,頭戴安全帽的夏主席和嶽總理等人在安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