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虛榮攀比俗風頹,禮義良知盡棄灰(2 / 3)

小說:聊齋志異蘊哲思 作者:ai重歌

說他不應當死,叫左右的人把他的頭接上,送他回去。於是大家一起取來他的頭安在脖子上,一群人扶著他,只聽得風聲簌簌,走了一段時間,把他放在地上就離開了。他一看這地方,卻是自己的家鄉。沂水縣令聽說了這件事,懷疑他是偷跑回來的。把他拘捕審訊,他說出了實情,縣令很不相信;又仔細檢視他的脖子,沒有一點斷痕,就要對他用刑。這個人說:“我說的沒有可以憑信的,但請把我寄押在獄中。頭斷了可以假,遼陽城失陷可假不了。假如遼陽城安然無恙,我就是有一百張嘴也無法辯解。”縣令聽從了他。過了幾天,遼陽那邊的訊息傳來,時間和情況跟他說的完全一樣,於是就釋放了他。

《邑人》原文

邑有鄉人,素無賴。一日,晨起,有二人攝之去。至市頭,見屠人以半豬懸架上,二人便極力推擠之,忽覺身與豬合,而頭猶懸,其人驚懼,以刃亂斫,頭始落。遂覺屠人一刀一換,瞬息之間,身在案上矣。

《邑人》白話文故事

縣裡有個鄉民,一向無賴。一天早上起來,有兩個人把他抓走了。到了街市口,看見屠夫把半頭豬懸掛在架子上,這兩個人就極力推擠這個鄉民,忽然他就覺得自己的身體和豬合在了一起,可是頭還懸著。這個人又驚又怕,屠夫用刀亂砍,頭才掉了下來。於是他就覺得屠夫每砍一刀就像砍在自己身上一樣,瞬息之間,自己已經身在案板上了。

《單父宰》原文

青州民某,五旬餘,繼娶少婦。二子恐其覆育,乘父醉,潛割睪丸而藥糝之。父覺,託病不言。久之,創漸平。忽入室,刀縫綻裂,血溢不止,尋斃。妻知其故,訟於官。官械其子,果伏。駭曰:“餘今為‘單父宰’矣!”並誅之。

《單父宰》白話文故事

青州有個百姓,五十多歲了,續娶了一個年輕的少婦。他的兩個兒子擔心繼母再生孩子,趁著父親喝醉時,偷偷割掉了他的睪丸,並用藥粉敷上。父親醒來後,藉口生病沒有聲張。過了很久,傷口漸漸癒合了。有一天他忽然走進房間,刀割的傷口重新裂開,血流不止,很快就死了。妻子知道了其中的緣故,向官府告狀。官府給兩個兒子上了刑具,他們果然認罪。官員驚駭地說:“我如今成了‘單父宰’了!”於是將兩個兒子一併誅殺。

《富翁》原文

富翁某,商賈多貸其貲。一日出,有少年從馬後,問之,亦假本者。翁諾之。至家,適几上有錢數十,少年即以手疊錢,高下堆壘之。翁謝去,竟不與貲。或問其故,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覺形於手足矣。”訪之果然。

《富翁》白話文故事

有個富翁,很多商人向他借本錢。一天,富翁外出,有個少年跟在他的馬後面。富翁問他,他也是來借本錢的。富翁答應了。到了家,正好桌子上有幾十枚錢,少年就用手把錢疊來疊去,高高低低地堆壘起來。富翁婉言讓他離開,最終沒有借給他錢。有人問原因,富翁說:“這個人一定善於賭博,不是正直的人。他熟練的技巧,不知不覺就表現在手腳動作上了。”打聽後,果然是這樣。

三、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面對《瀲俗之殤:社會風氣的沉淪與反思》進行的深度解析:

陰陽失衡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平衡是事物和諧發展的基礎。在社會風氣中,良好的道德、互助與真誠等可視為陽,虛榮、攀比、貪婪和冷漠等不良現象則為陰。當社會風氣沉淪,不良現象佔據主導,就意味著陰陽失衡。陽的力量被削弱,陰的力量過度膨脹,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人心的迷茫。

否泰轉化

周易中的“否極泰來”和“泰極否來”的觀念提醒我們,事物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當社會風氣處於良好的“泰”的狀態時,如果不能保持和鞏固,就可能逐漸向“否”的方向轉化。在“瀲俗之殤”中,原本淳樸善良的社會風俗逐漸墮落,正是從“泰”向“否”的轉變。而要實現從“否”到“泰”的反轉,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反思。

變化無常

周易強調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社會風氣也不例外,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而改變。當前社會風氣的沉淪是一種階段性的現象,但透過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也能夠實現風氣的轉變和提升。

因果報應

從周易的觀點來看,事物的發展皆有因果。社會中人們的虛榮、攀比等不良行為是因,導致的道德淪喪、人心冷漠等後果則是果。同樣,如果人們能夠從自身做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