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易理昭昭歲月長,民間故事韻含章(6 / 8)

小說:聊齋志異蘊哲思 作者:ai重歌

外出,一轎伕忽然大呼受害,讓役夫代扛,伏地請假。李季霖怒責,役夫不聽奔入市集,找一老者伏地不起,老者祝禱後轎伕病即好了。才知此地有儺神作邪,巫風盛行,疫病頻繁。有個術士遊四方,住旅店時,一衣衫襤褸者入內,坐後大哭,說母病求術士救治。術士推辭,其人懇請並送金錠,術士受金後入山採藥。三天未歸,家人尋找,見他在深谷裸身反綁,遮住下體,號呼欲絕。近看肌膚如敗絮,似被物咬。他說採藥遇人授方,入洞後遭人割下體,哀求才被釋。回家看方並無字,才知被鬼戲弄,此後巫風稍息 。

《藥僧》

原文:濟寧某,偶於野寺外,見一遊僧,向陽捫蝨,杖掛葫蘆,似賣藥者。因戲曰:“和尚亦賣房中丹否?”僧曰:“有。”某喜,索之。僧解衲角,出藥一丸,如黍大,令吞之。約半炊時,下部暴長;逾刻,勁敵驢物。心大駭,不知所措。僧曰:“無妨。”遂於葫蘆中出黃散,糝之,仍縮如舊。某奇之,拜求其方。僧曰:“能以十金易之。”某諾之,歸取金如數,始得方。僧曰:“此藥自少至老,可御百女,然亦不可輕用。”某既得方,秘之。會其舅至,問之,某以實對。舅大駭,叱其非,曰:“速毀之,勿貽後悔。”某諾之,然心實未忘。後舅卒,某試之,果驗。未幾,復遇前僧,問:“曾用否?”某曰:“用之。”僧曰:“嘻,不可也!此藥一用,終身不得復振。”某大懼,悔之無及。

白話文:濟寧某人在野寺外見一遊僧,似賣藥者,便開玩笑問有無房中丹。僧說有,他索要後吞下一粒黍米大的藥,半小時後下體暴長,超過驢物,他嚇壞了。僧說無妨,從葫蘆中取黃散撒上,又縮了回去。他覺神奇,拜求藥方,僧要十金才給。他回家取金得方,僧說此藥可御百女,但不可輕用。他得方後保密,舅舅問,他如實說,舅舅叱責讓他毀方,他答應但沒忘。舅舅死後,他試用,果然有效。不久再遇那僧,僧問是否用過,他說用了,僧說此藥一用終身不能再勃起,他大懼,後悔莫及 。

三、從周易哲學視角深度解析民間故事

自然觀與生活節律之應(以《農婦》為例)

《農婦》的生活緊密貼合自然的節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依循天時有序開展農事活動。這正與《周易》中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知相呼應,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所倡導的,人們需敏銳感知自然的變化,依據天時來安排生產生活。農婦順應四季的勞作,不僅是為了生存,更是一種與天地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律動相互協調,方能獲得穩定的生活保障,也展現出民間對自然規律樸素而深刻的遵循,是周易自然觀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動演繹。

陰陽交感與人際互動(基於《金陵乙》)

《金陵乙》裡複雜的市井生活、人際間的恩怨情仇、利益糾葛與合作互助,恰似陰陽的交感互動。在故事中,人物關係有對立也有融合,有紛爭也有和解,如同陰陽兩極的相互作用推動著情節發展。周易強調陰陽的平衡與交感產生萬物,在這民間故事裡,鄰里間的相處、生意上的往來等種種人際關係,反映出社會生活中陰陽平衡的微妙狀態。人們在其中不斷調整自身行為和態度,以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穩定,或在失衡中尋求新的平衡,這是陰陽學說在民間人際交往層面的具象化,揭示了民間社會秩序形成背後的哲學邏輯。

變易思維與生活應對(結合《郭安》)

《郭安》呈現出民間生活中各種複雜多變的事件,人們在其中靈活地應對處理。這體現了《周易》的“變易”思想,世間萬事萬物皆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如故事裡人物面對生活的變故、難題和意外,沒有固定不變的應對模式,而是根據具體情境權衡利弊、調整策略。他們懂得在變化中尋找轉機,順應形勢做出改變,這種生活智慧正是周易變易思維的浸潤結果,反映出民間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對事物發展變化本質的深刻理解和運用,透過隨機應變來駕馭生活的不確定性,使生活得以繼續前行,也使民間文化蘊含著靈動的應變特質。

坤德厚載與品德傳承(以《張不量》為典型)

《張不量》中主人公的善良、慷慨、樂於助人等美好品德,是《周易》中“坤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民間化表達。張不量在災年無私地幫助鄰里,不求回報,其行為承載著寬厚、包容、仁愛等品德特質,如同大地承載萬物生長一般滋養著周圍的人。這種品德在民間故事中的傳承,不僅是對個體道德的頌揚,更是將周易所倡導的高尚品德具象化,融入民間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