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道:“你的想法真複雜。”
他從未察覺王翦內心竟有這麼多憂慮。如果有困惑,可以直接詳談,或許能得到一些建議。
人生的平衡
當然,學習是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徑,但它不應成為人生的最大負擔。否則,學習的初衷就偏離了軌道。
王翦道:“哎,我也是期待自己有所成就。”
王大漢道:“這話真打擊我,如果你都不能算人才,那我還算什麼呢?”作為底層人士,王翦這樣的大臣尚且如此評價自己,他感到羞愧難當。
王翦輕笑:“我們的層次不同,你在中下層,我在中層稍顯邊緣。”這種處境難以忍受,他更羨慕王大漢那種能過上簡單而滿足生活的日子。
嬴政道:“你們兩人倒是相互理解,我才明白為何看似無法接近的人能成為朋友。大概是因為你們都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因為深深的自卑,反而找到了共鳴。儘管這種方式帶有批評,但彼此間的鼓勵確實在互相扶持。”
王大漢道:“但我們在這山上這麼久,為什麼還沒見到那個老人呢?這山太大,找個人不容易,諸葛亮怎麼堅信他會在這裡等著我們?”
萬一秦政真的來了,他們必定會受委屈。為了見那位老人,他們捨棄了不少暗衛,這讓那位大王極為憤怒。
這樣做已經很不好了。
諸葛亮道:“他在山頂上居住,絕不可能選擇半山腰。那樣太容易暴露,隱居的意義也會消失。”
嬴政道:“老人在山上吃什麼,恐怕連煙火之事都得親自下山。單是下山一趟,他就耗盡半條命了。”
這確實不妥。
王翦道:“他把自己當作半個野人,只求溫飽,吃的隨便就行。”只要有野菜充飢,這難道不算偉大嗎?
雖然隱居是一種享受,但若與世隔絕,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
隱士生活
嬴政道:“嗯,老人這樣的生活方式確實令人敬佩,但我恐怕待個幾年都做不到。我不願給自己那樣的生活。”
他不會讓自己陷入那樣的境地。
無論如何,要在山上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是難以承受的。王翦道:“別說是咸陽君,換了正常人也無法做到。”在人類社會中,生活物資唾手可得,即使貧窮也有辦法謀生。然而一旦上了這座大山,金錢就不再重要,因為它們無法為山中生活帶來任何益處。畢竟,野生的物品或交易幾乎是不存在的,只能憑藉智慧勉強維生,還得學會識別各種野菜,否則誤食有毒植物,後果不堪設想。呂布感嘆道:“那些能狠下心與世隔絕的人,確實值得敬仰。”
因為正如王翦所說,普通人無法徹底消除人間的牽掛,別人甚至可能無法察覺他們的存在。死亡後就直接長眠于山中,成為滋養土壤的一部分。然而疾病帶來的折磨,卻是無盡的痛苦。無人救治,本可延長的生命便因孤立無援而終止。這種經歷,恐怕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諸葛亮道:“這些考量,老人在上山後便已明白。”沒有人會衝動到永遠留在深山不出來,如果後悔,他也不會選擇長久居留。秦始皇驚訝地問:“他已經在那裡生活了好幾年嗎?”但諸葛亮是在幾年前才來到此處,時間線似乎對不上。諸葛亮解釋:“我兩年前初次接觸這位老人時,他正打算下山購買生活用品。”然而卻遭遇盜匪,險些喪命。
秦始皇評價:“這位老人的運氣不太好。”短短几年間,他剛下山就經歷瞭如此戲劇性的變故,也許自此不願再踏足山下。諸葛亮表示:“的確,當我得知他在山上度過數年,我感到非常震驚。”這也是他能與老人成為朋友的原因——老人的魅力讓他深感好奇。
秦始皇問道:“你去過他的住處嗎?”既然已經建立了聯絡,他對老人的一切細節想必瞭如指掌。王翦接著問:“老人是否在山上建有住所?”否則住在山洞裡,身體狀況恐怕會極度惡化。如果有風溼病痛,老人會在黑暗中默默承受劇烈的痛苦。秦始皇推測:“應該是有的,不然諸葛亮怎會如此熟悉路線,毫無迷茫。”
章節標題:心心相印
幾分鐘前
若面臨無法理解的事物,諸葛亮想必會停下來思考,他的經歷使他對每一條路都瞭如指掌。他記憶力出色,對路徑的熟悉程度更勝一籌。走過一次,就能完全記住。聽到諸葛亮描述的經歷,王翦驚訝:“什麼?”他原以為即將到達目的地。
諸葛亮的這句話彷彿一盆冷水,讓王翦幾乎崩潰:“你們竟然走了整整一天?”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