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2)

(純屬虛構,歷史架空,都是白話文,腦子寄存處)

“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這一句話有著兩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也就是官方的意思:比喻對事物沒有全面認知,也指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對別人的困頓處境或行為妄加評論或建議。

第二個意思就是林北個人的意思:既然沒有粟米充飢,為何不反?自己都沒有的吃了,那就反,唯有這樣才能吃肉!打到世家貴族,重新來分配整個大漢的資源。

將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拉下馬,把皇帝拉下馬,重鑄百姓的榮光,後世有一位偉人就成功了,打土豪分田地,唯有把社會資源合理的分配,這些百姓才能有盼頭的活下去,而不是像現在一樣。落魄的成為流民,家中田地早已交給世家豪紳,現在的他們就四海為家,仰仗別人的施捨有一搭沒一搭的活著。

可惜這個時期沒有番薯和土豆,也沒有後世的雜交水稻,導致了糧食的不足,可憐了這些農民四海為家。

清朝之所以能夠延續那麼久,就是因為糧食足夠吃,那些個百姓呀,勉勉強強的苟活......

身處現場,那種無力感是難以言語的,林北只能怪自己的無能,那一個個渴望的眼神,期盼、乞求......讓人看一眼就無法忘懷,身上的錢財早已換成了糧食,施捨給了最早見到的流民,現在的林北也是身無分文。

其實林北也知道,槍打出頭鳥,沒有一個引導者,這些百姓都不會覺醒。有了陳勝吳廣的起義,才有了後來的劉邦項羽等人的出現。若是沒有這個導火索,劉邦還在沛縣做流氓,項羽還在那個犄角旮旯等待時機。

張角和林北的感觸也是差不多的,於是二人狠下心來加快了趕路的步伐,到了北海就可以找孔融借糧食救濟百姓。

北海孔融,孔子的二十世孫,素有美稱,這也是張角想要去拜訪的原因。

這個時候的訊息閉塞,也算是時間沒有到,孔融在後世的名聲一言難盡,或許現代人聽說他的名字還是《孔融讓梨》這個典故,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

孔融長大成人之後,與少年時有很大的差別,不僅自恃文學才華高而對人傲慢無禮,並且做事武斷殘暴,再加上說話直言不諱惹怒曹操,也因此遭來殺身之禍。

黃巾起義時期,管亥帶著黃巾軍將孔融圍困北海,借糧。可惜孔融認為只要是城池外面的民眾就不是大漢的子民便不給其糧草。實際上,黃巾為何起義作為世家豪紳代表人物的孔融又豈會不知。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又迂腐不堪......由此可以看出,其實孔融也不是什麼好鳥。

深知後世各種八卦洗滌的林北還知曉,後期的孔融還有弒母的傳言,至於是真是假也是那個時期的人才知曉。

林北是很不看好的,但張角卻是興致高昂,林北也不願去打斷張角的期望,只能跟緊張角的步伐,二人就這麼架著驢車北上。

抵達北海。

高聳的城牆下,一群守城門計程車卒在驅趕著那些逃荒的流民,並且向他們提出建議:“去洛陽吧,天子腳下更好生活。”

大部分窮人都不會害人,可滿街的乞丐會影響市容。

孔融是世家,當然站在世家的方向考慮事物,這些刁民、流民不乖乖待在自己的地方,居然四處流竄!不乖乖讓周邊的世家收容他們讓他們成為奴隸或者是家丁,簡直就是可惡。

驅逐是必須的,畢竟是孔融給這底層的官員發放俸祿,所以就有了眼前的一幕。

皇權不下鄉,皇權下不了鄉,因為皇權控制的資源十分有限。與其說是朝廷的基層員工,實際早已是孔府掌控著整個北海。各個地方均是如此,比如荊州,早已被三大世家所瓜分,其餘的只能仰仗鼻息而站隊。

目前所有的世家宗族觀念還是極其嚴苛的,南方為最。把宗族地位刻進骨子裡,比如吳郡的陸家,陸康抵禦孫策死於非命,但陸家還是為了地位妥協效忠於孫氏。對於個人看的極其輕微,世家的存亡才是立身之本。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家族而奮鬥著,曹魏就是以家族為起家的豪族,曹氏子弟為高官,管轄其餘世家、寒門,直到後期曹氏、夏侯氏沒有多少人才,那些世家就開始了反噬,司馬家最為狠辣。

北海城外早已遍佈了流民,已經不少的人由於飢餓,展開了迫不得已的“易子而食”的事件。

講真的這種破壞三觀的事情在此時比比皆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