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虛構,歷史架空,都是白話文,腦子寄存處)
作為董卓那權傾朝野的得力女婿,李儒之名在西涼軍內可謂是威震四方,聲名遠揚。然而,即便他有著如此赫赫威名,但在那些自命清高的世家大族眼裡,李儒終究只是董卓手下的一條走狗而已。他們對李儒所懷有的大部分畏懼之情,實則皆源於其背後那個令人膽寒的董卓。
這一日,李儒竟將朝中眾多位高權重的大臣們召集在了一起,目的竟是要共同商議那廢黜當今聖上之事。只見李儒身側站立之人乃是華雄,此人身姿威武雄壯,相貌堂堂,渾身上下散發出一股凜然不可侵犯之勢。在場諸人心中暗自思忖,就憑這華雄一人之力,恐怕就能將此間所有人屠戮殆盡,故而此次會議之上,無一人膽敢心生反抗之意。
待眾人到齊之後,李儒毫不猶豫地將那廢帝之事和盤托出,並清晰明瞭地告知給了在座的每一個人。眾人聞聽此言,頓時驚得目瞪口呆,面面相覷之間皆是滿臉的難以置信之色。遙想昔日,許攸曾與冀州刺史王芬以及沛國的周旌等人暗中勾結各方豪傑,密謀策劃廢黜漢靈帝一事。怎奈最終功虧一簣,以失敗告終。而今,董卓竟然也打起了廢帝的主意……
面對這接二連三的試探,忠臣義士們堅守的忠君底線似乎正被一點點地蠶食、挪移。
畢竟對於那些世家大族而言,他們真正關心在意的唯有自身家族的利益得失,至於皇帝的權益如何,根本就無關緊要。因為在他們看來,皇帝本身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世家!
這所有事情發生的根源都要歸咎於劉秀這個人,正是由於他的橫空出世才種下了日後災禍的種子。說起王莽,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他的思想觀念實在是太過先進了,簡直可以說是超越了當時社會所能承受的範疇。毫不誇張地講,他那些激進的理念嚴重損害到了世家大族們的既得利益。
而王莽最終走向滅亡,其直接導火索便是劉秀的登場。然而,劉秀能夠迅速崛起並聚攏起強大的部隊,其中很大一部分力量恰恰來源於世家子弟。就拿劉秀手下赫赫有名的雲臺二十八將來舉例吧,他們當中哪一個不是出身於官宦之家呢?這些人無一例外,身上都肩負著各自家族賦予的重要使命,捲入了這場由王莽與劉秀主導的激烈爭鬥之中。只可惜,代表著廣大普通百姓利益的王莽一方最終還是不敵實力更為雄厚的劉秀陣營,落得了失敗的下場。
不過,劉秀的勝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世家大族掌控天下局勢的局面,相反,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得不割捨出一部分權力來換取世家大族對他的忠心耿耿。如此一來,雖然表面上國家實現了統一和穩定,但實際上卻是世家大族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張和強化。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延伸至東漢後期,歷經諸多變遷與發展,最終演變成當下這般局勢。此時,世家大族的勢力日益膨脹,不斷坐大;而皇帝則顯得虛弱無力,難以掌控朝局。那些皇親國戚們,除了按規定必須繳納賦稅之外,其他時候大多處於只聽從命令卻不接受詔令調遣的狀態。
如今,董卓率領大軍進駐洛陽,這無疑預示著軍閥統治的時代已然來臨。面對如此情形,這些世家大族完全有能力選擇支援董卓或是擁護年幼的小皇帝,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最先挺身而出、表現出忠臣姿態的人,早已在朝堂之上被董卓麾下的將士們斬殺得所剩無幾。
實際上,李儒所言所行皆代表著董卓的旨意。董卓心中早已有了廢掉當今皇帝另立他人的想法,而李儒只不過充當了一箇中間人的角色,負責將此意圖傳達給各個世家子弟。這僅僅是一種通知,甚至都算不上商議,更像是強行告知,並勉勉強強地給世家子弟們透了點風聲。
此時此刻,身處洛陽的世家子弟們其勢力相對而言可謂十分弱小,根本無法與董卓相抗衡。董卓一方獨攬大權,勢焰熏天。在此等情況下,世家子弟們別無他法,唯有順從董卓的意志,任憑其發號施令。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會乖乖聽話,比如那位在聽完李儒的陳述之後,當即怒不可遏地拍案而起,隨後帶著袁術憤然離席而去的袁紹便是其中之一。
袁紹這匆匆一去,彷彿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眾多心懷漢室、忠心耿耿的人士紛紛跟隨其後,他們或昂首挺胸,或低頭疾行,但無一不表達著對當前局勢的不滿與抗爭。
然而,袁紹和袁術畢竟有著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袁隗。這位老者雖然此刻顯得有些卑微,但他憑藉著袁家四世三公的赫赫威名,以及那遍佈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