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虛構,歷史架空,都是白話文,腦子寄存處)
話說那劉辯與劉協歷經重重險阻,終於重返洛陽城。
然而,關於讓劉協前往其封地就職一事,諸位大臣皆是視若無睹,原因也很簡單,他們沒有任何的閒心來管劉協是否要就封。
這些大臣們一個個心懷鬼胎,以看似誠懇的言辭,實則行逼宮之實,在朝堂之上吵得不可開交,只為索取更高的官職與權力。
董卓冷眼旁觀著這一場鬧劇,那些大吵大嚷、醜態百出的官員們令他心生鄙夷。他的目光緩緩移向端坐在龍椅上的劉辯,腦海中思緒翻湧。當初錯把劉協當作皇帝迎入宮中,董卓不僅毫無半點尷尬之意,反倒認為相比起劉辯,劉協更具帝王之姿,更適合端坐於那至高無上的皇位之上。
此時的何太后雖仍在垂簾聽政,但她已然失去了最為強大的依靠——大將軍何進。而何進的弟弟何苗與她亦是面和心不和,使得何太后自身亦淪為如同傀儡般的存在。無奈之下,她只得全力輔佐劉辯,試圖讓這位年輕的皇帝對自己言聽計從。如此一來,這對母子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眾多世家子弟手中用以裝點門面的“吉祥物”,任人擺佈,無力掙脫。
實際上,何太后心中自然有著她自己的盤算和考量。如今這朝堂之上,眾多官員中的絕大部分皆出身於世家大族,那些真正忠心耿耿、一心為國為皇帝的臣子暫時無一人挺身而出。面對如此局面,當務之急便是暫且隱忍不發,冷靜觀察局勢變化,耐心等待時機到來,方有可能尋覓到一條通往光明未來的平坦大道。
然而,與此同時,這些世家子弟們卻正在朝堂之上爭得不可開交。他們紛紛叫嚷著各自擁有“救駕”之大功,如果給予其中一方過高的賞賜和封官晉爵,那自己以及所屬家族又能夠從中獲取多少好處呢?這樣一來豈不是大虧特虧!於是乎,每個人都絞盡腦汁地只為自身及自家利益著想,全然不顧那位高高在上、正端坐在龍椅之中的年輕皇帝。
只見這群人肆無忌憚地相互爭吵著,一時間唾沫星子四處飛濺。儘管他們個個都已年事漸高,但此刻卻是滿臉通紅,怒目圓睜,活脫脫一副氣血中正的模樣,哪裡還有半分老年人應有的老態和矜持。
或許是因為長時間激烈地爭吵已經讓眾人感到疲憊不堪,又或許是腹中飢餓難耐產生了生理反應,諸位大臣們原本高亢激昂的爭論聲逐漸變得低沉,最終緩緩地停歇下來。這場毫無意義且混亂不堪的爭吵終於畫上了句號。
一直在旁觀察著局勢發展的何太后見此情形,趕忙向身旁的劉辯使了個眼色,並輕輕點了點頭。劉辯心領神會,隨即示意站在一旁的小黃門,只見小黃門收到了劉辯給的訊號,便高聲大喊:“退朝——”
聽到這一聲高喊,那些大臣們雖然個個心懷不滿,但終究還是給這位年紀尚輕的小皇帝留了幾分薄面。畢竟他們心裡都很清楚,如果繼續這般無休止地爭吵下去,除了白白耗費自身的精力之外,根本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結果。
與其如此,倒不如先各自散去,私下裡互通一下訊息、探一探彼此的底線,然後再聯合起來共同上書,請求皇帝對他們進行封賞。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辦事效率,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總好過像現在這樣,把堂堂的朝堂弄得跟嘈雜喧鬧的菜市場一樣不成體統。
然而,與其他大臣不同的是,董卓此時卻是一臉冷漠,擺出一副“莫挨老子”的模樣。但實際上,他那顆野心勃勃的心正在暗自盤算著下一步的計劃。如今,他所率領的先鋒部隊被袁隗那老傢伙以洛陽城內不宜大軍駐紮為由,阻攔在了洛陽城外。
不過,董卓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他深知只要抓住機會,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此時,李儒所率領的後續部隊仍在馬不停蹄地趕往洛陽的途中。而遠在洛陽的董卓,則透過他安插在此處的探子得到了一則重要訊息——丁原丁建陽也收到了邀請,正在率軍前來洛陽的路上!這無疑給董卓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倘若此刻就讓朝堂之上那些世家子弟們商議並確定封賞之事,那麼等待董卓的必將是極為不利的局勢。要知道,這些大臣們向來對外來勢力抱有深深的成見與排斥心理。尤其是對於董卓這樣從西涼遠道而來的將領,他們更是絕不會輕易允許其涉足朝堂半步。
一旦這些大臣們達成共識、勾結起來,憑藉著各自龐大的家丁隊伍以及參與其中的禁軍力量,全力守衛洛陽城。待到丁原的幷州鐵騎抵達之時,董卓便會陷入兩難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