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佼佼者,這比試的訊息也不脛而走,與宴的長輩們雖不至於來現場觀看,但也都在下人們的指引下來到附近視野好的亭臺樓閣遠遠的觀望著,卻也不失為一雅事。
對於有準備過中秋詩會的三人而言,自然有關於中秋的詩詞腹稿,差不多時間便都依次停下了筆。
為了顯示公平,三人互相閱覽了對方的作品,最後交由蘇奕一首首念讀出來,由大家共同品評。
三人的作品在蘇奕看來算不得驚豔,不做任何評價,畢竟他所見識過關於中秋的傳世鉅作有不少,自然眼界極高,且有‘審美疲勞’。
納蘭靜怡三人沒有誰的文采能高過其餘二人許多,這臨時所作的詩詞若非超常發揮,大多在半斤八兩之間。此刻對對方的作品也沒有疑議,而出題的蘇奕也沒有任何評價,這就算是三人互為平手了。
接下來便是根據儒家傳世典籍中隨即遴選一段,讓三人進行註釋,同時三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心得體會。這還是比較難的,雖然三人都是有才之士,但是世間典籍何其多?每篇典籍所記載的也繁多?三人如此年輕,肯定不似陳老夫子那般通曉古今。
蘇奕平日裡好看孤本雜書,但也不會這個時候拿出來考這三人,那就太不公平了。而除此之外蘇奕能記住的也大都是四書五經中的內容了。這也導致蘇奕的出題相對老學究來出題會簡單許多。
在‘數’方面蘇奕大都選擇的是傳統一些的題目,比如雞兔同籠,兩鼠對穿等這些經典的數學問題。但是蘇奕改變了《九章算術》中原有記載的數字。倒不是蘇奕有意為難三人,原因是蘇奕是在想不起來題目中的數字具體是多少?
拜託,這平常寫字少了還會提筆忘字,更何況是臨時想起來的數學題目?
可如果是是根據答案出問題,那實在是太簡單了。
但不得不說三人確實是有不少實力的,比試的也算是有來有回,圍觀的眾人也都驚豔與三人的文采之中。
特別是對於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那兩道術數題就不是自己段時間內能算出來的。
比斗的持續進行,讓圍觀的人也多了起來,以致於得到訊息的主人家以及幾位貴客也都聞聽訊息趕了過來,俗話說‘看熱鬧’是中華民族血液裡的本性,這話說得果然不錯。
在霍家家主霍尚書的帶領下來到比試的現場,而眾小輩兒們也乖巧的讓開了些位置。
而這些人當中就有幾位蘇奕不想碰到的人。
當蘇奕與這幾人對視時,尷尬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