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潘有根對少兒時期的那段美好,那份純情,始終無法從自己心裡抹去。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是像緊箍咒一樣,箍著身心。多年以後相見,他仍然對李可娥難已釋懷,對她的那份秀美,仍然把持不住心裡的衝動。
是的,每個人在處理男女感情面前,或多或少都成了傻子,都會做出讓旁觀者感到可笑或者不可理喻,不可理解的事。潘公子就是這種人,既讓人感到可惡,又讓人感到他對情感的執著。
還有更荒唐的事,潘公子竟然敢把李可娥孃家賠償他的燒山款,明目張膽的託媒婆拿到李府提親,轉為彩禮。卻遭到李可娥父親李仕鋒當場罵道: “胡鬧,亂彈琴!”
媒婆也被李府大院的人趕出來了。
提親不成,潘有根還不死心,又想出一計,跑到村外十幾裡處的山上的曹甘際去視察一圈,藉口去看被燒掉的那些山林。
當他悠哉悠哉走了一圈的時候,卻發現這片山場正緊挨著李可娥的茅屋。
到中午了,潘公子藉口討茶喝,目的是想拜訪李可娥。剛要進草房,就撞上楊景出來擔井水。倆人照面,同時又驚又喜,互相認出對方。楊景趕緊放下水桶,施禮鞠躬:
“原來是恩人到此,有失遠迎,快請屋裡坐坐,喝碗茶!”
潘公子也趕緊上前扶起楊景,兩人手拉手進了草房廳堂。
潘有根怎麼成了楊景的恩人呢?
原來上月的那天傍晚,六歲楊柳感冒發高燒,哥哥揹著妹妹下山,趕走十幾裡山路去謨武鄉外公家求醫。無奈碼頭不見船隻,楊景跑到牛棚裡把老牛裝稀飯的木盆當木舟,冒著大雨在謨武金溪河裡,推著大木盆裡的妹妹游泳渡河。當時風大雨大,把河裡的兄妹倆衝到了村尾三里外的燈籠橋下。
那天,潘有根正好從縣城賣菸絲回到謨武,也是傍晚時分,父親潘大財想起河對岸樟樹坪牛棚裡那條出租的耕牛,天天犁田辛苦,便叫兒子潘有根撐船送稀飯給牛吃。送過河岸牛棚時,就下起大雨。於是,潘有根把稀飯倒在大木盆裡,就匆匆忙忙跑上了船,趕緊搖櫓伐槳返回。由於河面風大浪高,把木船衝到了下游的燈籠橋才靠岸。
也就是說,潘有根前腳剛撐船離開岸,楊景後腳就揹著妹妹也趕到河邊了,只是因為傍晚了,雨大霧大視線模糊,看不太清當時河中心的情況罷了。
所以,才有潘公子燈籠橋下救起楊景兄妹的故事。
後來潘、楊倆家的這段情緣,在謨武鄉流傳至今,成為了百年佳話。
李可娥見長子楊景手牽一個人,有說有笑地走進來,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舉著一紙狀書,去縣衙門告自己燒山的潘有根青年!
進來楊景就笑容滿面地介紹說:
“母親大人,他就是我與妹妹的救命恩人。那晚我和妹妹用木盆冒雨渡河,就是這位恩公在燈籠橋下救起的我們!”
兒子的這句話,把李可娥怔住了,杏眼一眨一眨地,慌忙答道:
“失禮,失禮,多謝潘公子相救,請坐!請坐!剛好響午,就請在此寒舍用些粗茶淡飯吧!”
此話正中下懷。潘有根是求之不得。不要說是粗茶淡飯招待他,就是李可娥能揣一碗白開水給他喝,他也感到心滿意足。
潘有根和顏悅色地應道: “好,好,客氣了!客氣了!”
飯後,李可娥開玩笑地說: “潘哥有恩於小妹,相救我子女上岸,此恩勝過父母養育之恩。但為何又要狀告小妹,有事不能私了嗎?何必弄成仇人似的?”
潘有根是個情商低的人。他也毫不遮掩地對李可娥說出他隱藏在心裡的一段話。聽後讓人哭笑不得,他說道:
“告狀與你,是以為小妹落魄於此,流浪在大山野嶺,草房為家,六十兩銀子對你們一家四口是天文數字,斷然會求情於我,到那時,我就可以順理成章把你娶回家了。”
若是旁人聽了,好比厚顏無恥,但這也是他的一種坦然的表白。
潘有根接著又自言自語地說道:“娶回家後,願你依然做我心埂上的一朵花,你只負責靜靜地開放,我只負責靜靜地欣賞。”
世上千姿百態,人也有各式各樣的人。潘有根面對鍾愛的女人,敢這樣大膽地表白,說明他情到深處。可李可娥聽得是咬牙切齒,氣得花容失色。
一時間對這種無賴沒辦法,李可娥趕緊把話題引向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