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娥越想心裡越難過,止不住的淚水就這樣流下來了,但她還是分分秒秒就控制住了。
“媽媽,表哥,表姐,表弟,他們都穿著絲綢羅緞裙,少年長袍子。胸前還掛著金鎖銀鎖平安符,表姐說這些叫做平安鎖、百歲鎖。”
楊浩的一句話更讓母親傷心透頂,悲痛欲絕。但她強忍著這件事,因為今天是除夕,應該開心地過,於是就趕快叫孩子們生火,一起來動手做年夜飯了。緩解了悲痛的氣氛後,母親李兒娥強顏歡笑,溫暖以待升溫節日的祝福。因為今晚一過,明天小孩子們都增長一歲了,這是做母親最幸福的事兒。
午後三點多,李可娥吩咐孩子們點火開始煮年夜飯,自己在清洗灶臺。
十里村莊外,茅屋升炊煙,除夕燭光宴,在這樣歡笑中開席了。
楊柳拉著母親的圍裙問道:“媽媽,中午頭,我和二哥在外婆家吃飯時,桌上有一碗菜,是用粉絲混合青菜炒的,吃起來很香,津津可口,爽口回味,媽媽您會做這道萊嗎?”
母親回應女兒說:“會呀,媽媽還沒有嫁你爸爸之前,是從小到大,都吃了十六年了。這道菜呀,在謨武鄉很盛行喔,每家每戶逢年過節,或者迎親嫁娶辦酒,來有賓客設宴,主人第一碗端的就是這道謨武名菜,叫‘絲燕底’。
這道菜的起源,據說是一位欽差大臣奉命赴泰寧,建寧,途徑順昌謨武村時,謨武文武官員為他接風洗塵而推出的。
開宴前,欽差大臣突然吩咐要吃地方名菜,廚師聞訊心中一怔,暗暗叫苦,心想這不是明明給我們出難題嗎?小小山區的謨武,哪有什麼名菜?
考慮到這些高官大臣在京城吃厭了山珍海味,就大膽地自配材料,選擇冬筍切成絲,少量五花肉切成絲,白菜心切成絲,香菇切成絲,大蒜、芹菜各切成絲,入禍炒時,然後加粉絲拌炒。又用燕皮包豬肉做成燕丸放在碗底,後來在菜譜上被寫作‘絲燕底’。
欽差大臣把這道菜名傳到京城皇宮後,乾隆皇帝、文武百官都吃了,都讚不絕口呢!”
除夕之夜,謨武人有個規矩,這一餐叫吃團圓飯,全家人齊齊上桌坐定。飯前,由家長燃燭點香,祭祖拜神之後還要燃一掛鞭炮,一家人方可依大小輩份上桌,這餐團圓飯為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
而在離謨武村十幾裡遠的曹甘際,雖然是在大山裡,雖然另外兩戶人下山到謨武祖房過年去了。但是常言道:“有人就有煙火”。 剩下楊景這家半是故鄉又非故鄉的,一切都在“既來之,則安之”的狀態下過日子。
當這座茅屋點起除夕之夜的蠟燭的瞬間,給空曠的大山裡,增添了些許人間溫柔。燭光從茅屋窗子伸出來。雖說冬日的月光灑在樹葉上,灑在毛竹枝丫上,帶有些寒風輕搖,但也顯得是一番靜靜的流光溢彩的夜晚。遠處傳來陣陣童趣的笑聲,聲落外一定很迷人。
楊柳和楊浩嘴裡細品著母親親手炒的“絲燕底”,時不時地倆兄妹目光對視而笑。
楊景中午是擔水去了,所以沒有在外婆家吃飯,桌子上有幾個菜他都不知道,自然也沒有嚐到“絲燕底”這道味。謨武廚師正規炒出來的“絲燕底”和母親此時炒的是不是一個味?有所不同之外又在哪個環節呢?
李可娥看著楊浩、楊柳在對笑,又不作聲,頓時很佩服孩子們舌尖上對味道的敏感,便問道:
“你們吃媽媽炒的‘絲燕底’,和外婆家的不一樣,是嗎?想知道答案嗎?原因是少了一種佐料――胡椒粉。也就是說,炒‘絲燕底’時必須得放胡椒粉。我們家佐料不全,明天等你哥哥下山賣柴時,進鋪子買些帶來,媽媽再炒好嗎?”
是的,物質上的東西都好填補,缺了什麼,都好從頭再來。而心情不好時,是一種難言的傷感,有種說不出的痛隱埋於心頭,就難以緩解過來。
李可娥此時的情緒總有些不定。今天大過年的,想起是在這樣的荒無人煙的地方落腳,過除夕。而有親人就在咫尺,卻不能投靠,再又想到丈夫是否也能平安過年,更不安心。可潘有根去楊家村調查“綁架”案都好幾天了,回來也報告不出一個所以然來。還有,自家父母也是這樣,偏偏不愛大外孫楊景,差他一套衣裳都不肯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