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楊家大兒子》(1 / 1)

話說浙江慶元縣的農民,他們有傳統的做香菇的習俗,有著豐富地生產出香菇的原始方法,經驗技術精湛,聞名全國。他們每年都有一批批結夥同行出門來到森林資源豐富的外省鄉村做香菇。

福建閩北人稱他們為“浙江兜”,或者“香菇兜”。這是鄉村百姓對他們一種技術的尊稱。

原始方法做香菇,雖然簡單,但花工大,費時費力,生產週期長。從砍樹到出菇,清場,得延續三年時間。浙江人頭年初春,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就把樹砍倒,用專用的斧頭在樹上“砍花”,整根樹按一定的間距“砍花”。寬度,深度有一定的標準。根據樹木的種類,生產地是自然條件,靈活掌握,全憑做香菇人的經驗行事。

在樹上“砍花”是做香菇最關鍵的技術,“砍花”砍得好,出菇快,出菇多,產量高。否則就要虧本,因為每片山都是要交山本費的,山本費按點根樹木計算。

“砍花”結束後,用樹枝,樹葉,茅草等將整根香菇樹遮蓋住,此法稱“遮衣”。“遮衣”完成後,頭年做香菇工作就完成了。

師傅們平時生活非常艱苦,頭上戴一頂斗笠,腳穿草鞋,腰間扎一把柴刀,穿前面帶兜的圍裙,肩上挎著一個竹編的簍,外表衣著,裝束寒酸。

他們無論颳風下雨,寒冬臘月,冰天雪地,總是滿山爬上爬下,轉來轉去在山上管理摘採香菇,鮮菇採下要用木炭烤乾,木炭是自己砍樹木後,建炭窯洞燒成的,香菇烤乾容易存放,容易收藏出售。

楊景這個山場,用潘有根的一句話來說:“朽木可以雕也。”就是說爛掉的木頭,如今也可以經過精打細磨,成為各種各樣的工藝品根雕。福建人喜歡喝茶,更需求根雕茶几。

和浙江大叔合資,從表面上計算,楊景每一個人只有分四成來,那麼他們九個人,四九三十六,就等於三十六成,按他們每個人只有六成計算,是他們的六倍。

如果按每個人100斤幹菇出產來算。楊景一個人得四九三十六,是360斤。一年不動手腳做事,當然這裡面也包含自己的山本費。僅360斤幹香菇,在當時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了。

不到半個月,人煙稀少,無人問津的大山裡,現在卻成了一個小村子。過了兩個月,又有十來個做木耳的和採松油的師傅們慕名而來,也是在此搭廠,也是用楊景的山場樹木做木耳,採松油。這兩門手藝的師傅們,也是願意四六開。五月節過後,又有泥水工,木匠工,做篾匠的師傅們來投靠楊景。

原來浙江慶元縣的農民,多數是各行各業的手藝人,有的是家族手藝技術代代相傳,有的是透過親戚朋友跟來學徒,然後兩三年後自己也成為了師傅,這一類人遍佈全國各地。

李可娥叫兒子僱幾個人,另外搭建幾間草棚,作為臨時的客房。出門在外的人,也不會讓楊景這個小東家吃虧,他們吃飯錢住宿錢,都有按適當的比例付給楊景。

一時間,草堂裡兩三桌人吃飯,楊景的家庭,可以說是四方來財,生意興隆。

楊景在這深山老林裡,成了名副其實的大莊主。很多師傅很客氣地叫楊景,稱他為“楊公子”、“楊少爺”。

各行各業的師傅們雲集在此處的幾間草堂,託楊景四處奔走,幫他們找活幹,幫他們解決工作上的問題,不久楊景就成了當時十里八鄉的包工頭了。

有人說,之前人生有多麼不順,將來就有多麼的好。這句話或多或少,在楊景身上體現出來了。母親李可娥想不到兒子落難時,身上銅板被人搶劫,反而冒出了這樣一件好事情。

懵懵懂懂的少年一個敢說,久經江湖的大叔一個敢來。

楊景一年前在香菇廠過夜的時候,認為香菇是像桃樹一樣的開花結果。這還要多謝母親李可娥把關,想到了去年火燒山的樹林。

為了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吃上便宜的飯菜,她三餐下廚操辦,小兒子楊浩會幫忙砍柴,挑水;小女兒楊柳洗碗洗菜,幫忙燒火;楊景現在負責跑業務,按照小妹楊柳的話說:“我哥哥是幹大事的人了!一天到晚很難看到他!”

是的,楊景現在穿的衣服也像樣了,也有那種老闆的派頭了。母親李可娥幫他縫製了一個袋子揹著,裡面裝著算盤和記賬本子,毛筆等。

現在以謨武為中心,附近的自然村小寨子,有什麼事都會到主街上來找楊景。這樣一來變成當地人沒有事情做的,也想找楊景介紹打一點短工補貼家庭。楊景會拿出本子一一登記,根據每個人所需,給他們安排適當的工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