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撥打算盤聲,珠子碰撞落玉盤。
俗話說:“有無文化看你珠算。”
很顯然,清代珠算是計算貨物的一種重要工具,日常生活離不開它。它是衡量一個人在交往買賣中是否有文化的一個標誌。
財主下鄉收佃租,籮筐裡挑著大算盤,貨郎擔的貨筐中基本都有一算盤。各行商鋪櫃檯上也都擺著算盤,進店買賣不分貧窮富貴,高貴低賤,都用它來計算,以公平、公正來見證數字。
省城女子學堂規定:十歲啟蒙讀書到十六歲,學習六年畢業。這個年齡,也是到了國家法定結婚年齡了。所以,很多優秀的女子,從女子學堂一畢業,就被公子哥們盯上了。也就是說,一畢業就嫁人了,比如劉曼小姐。
在清朝年間,每個人的花名冊年齡,是按照你姓氏祠堂族譜定的歲數,透過鄉鎮保長監督的。無論男孩女孩,上了十六歲必須去祠堂行成人禮,民間把這叫“上斤兩成大人”。
無論什麼行業都得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來辦事。古代十六兩為一斤,也就是說,上了十六歲,才正式列入國家檔案花名冊的名單。
所以古代可以撿女孩或買男童煙來續香火。
香火是指後輩燒香燃火祭祖,故斷了香火就指無子嗣。延續後代也叫延續香火,那麼超過十六歲就禁止買賣了,否則算作違法。
當年楊柳實際才九歲,是劉曼小姐把楊柳多保上了一歲。因為受過農村的歷練,長得高大,體格也比較好。
再者,牧童楊柳是劉曼帶到她兒時的母校,透過私塾先生開證明推薦保送的。
能被省城這所女子學堂錄取,她是很榮幸的。該校的招生年齡在十歲至十二歲之間,期限六年畢業。
在那個年代,有些家庭男丁薄弱,那麼,又有一點資產需要管賬,這類家長會花九塊大洋把自己滿十來歲的女兒,送到省城女子學堂就讀,要經過三個月的正規培訓,也相當於現代的中學生。但必須是十歲之前,在當地私塾讀過,也相當於有小學文化基礎,才能夠來女子學堂培訓。一個家庭裡能夠培養出又識字又會珠算的女兒,也是做父母的驕傲。
有人不禁會問,為什麼鄉下私塾老師不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中學水平的學生呢?
現在的高考,只要你是高中生就可以參加高考,而古代很多人都是不能參加高考的。比如:女人、冷籍、捕快、戲子、乞丐、奴隸等。那為什麼這些人不能參加古代的高考呢?這其實在古代大有原因。
古代女人為什麼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在古代,因為人們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女子是不用去讀書的,因此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說法。古代的規章制度害得女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也無緣做官。很多有文化的女子,都無法實現她們的理想抱負,只有窩在家裡,相夫教子的份。
另外,偏僻的農村的私塾先生沒有正規的課本,需要自己手抄來發給自己的學生。所以,教學比較艱難,收費也比較高。
只有有條件的人家的女兒,才會到私塾念幾年書,讓她粗淺文字、算盤懂得一點,才出現“相夫教子\\\"這個詞。才對女子有“下得廚房,上得廳堂”的描寫。最早的形容不是女子上廳堂端盤待客,陪人家聊天,而是自家和鄰里之間,來上廳堂買進賣出幫忙算帳的意思。
視為“掌上明珠”這個成語,在古代形容雖然是女兒身,但手掌也會撥明珠打算盤的意思。
古代科舉考試是非常艱辛的,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
第一關是資格,第二關是縣試、府試,第三關是院試,第四關是鄉試,第五關是會試,第六關是殿試。
科舉一路走來是非常艱難的,而且競爭非常激烈,也出現了不少人才。而這些都和才女無緣,無論女子琴棋書畫再好,也只能被埋沒於民間,走不上臺面,替代不了為父母爭光,是件非常遺憾事。這更是對女子的一種歧視,一種不公平。
而榕城這所女子學堂,也是全省唯一一所女孩子可以進的正規化學校,是一所初級兒童培訓機構。要求考生默寫珠算口訣及加減乘除口訣。
珠算,首先得會珠算口訣,這是中國人在使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演算法。適用於算盤,迄今為止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
今天楊柳的第二節考:珠算
珠算文化,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