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正月初一,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頭一天去買米買肉的日子。這天財主不敢近身討債,表示不能逼人到絕路,逼不好,出了人命,官府有權抓人抵命。
還有“不過初七不賒賬”、“不過十五不借錢”、“不過完正月不出門”的說法。
李可娥按照女兒的說法,“今天初一,不講錢的事情”。
那麼六個銅板買來了一斤四兩的米。中午飯煮了四兩稀飯,晚餐一斤大米全部下鍋,加上三嬸婆儲藏起來的兩個地瓜切成塊,讓我們的”牧童公主”笑得合不攏嘴,如願以償,大飽一頓。
這就是我楊家,大年初一吃大餐的過程。
晚餐後坐著閒聊,三嬸婆講起了家事:“我們住的這個巷子叫寧巷,100多年前輝煌過,我們寧家出了一位進士,那麼,碰巧的是,這條巷子同年進京趕考同時出了三位進士,分別是寧,朱,馬三姓。
這條巷子不歸福州三坊七巷管轄,屬於獨自稱呼的巷子。宋朝時有人叫它“朱尾巷”,又有人喊著“馬頭巷”。總之混亂不堪,沒有規定。
正好那年寧,朱,馬三姓同時金榜題名。同樣是高中進士,卻又按照成績名次被嚴格劃分成三個不同的級別,分別是“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這三個看似相同實則不同的檔次,按排列為:寧氏進士及第、朱氏進士出身、馬氏同進士出身。
寧家排在朱馬兩家之前,略勝一籌,所以後來此巷才改為寧巷。
家族的盛衰,誰能料定?誰能主宰?今天寧家失去了當年的光宗耀祖,在這寧巷裡變成了我這一家冷冷清清的小戶。
我今天把真實的寧家歷史跟你們講,也是印證了那句古話:“富不了三代,窮不了三代。”
你們楊家今天是很窮,但往後的日子,相信會好起來的!”
李可娥回敬道:“謝謝三嬸婆的吉言!”
“三嬸婆,寧氏進士及第做官的財富很多,三代都吃不完,怎麼會說100多年前的輝煌,今天會落魄了呢?”13歲的楊浩不解地問道。李可娥瞟了兒子一眼,意思說不能這樣無理問長輩,讓人勾起痛苦的回憶 。
精明的三嬸婆看到李可娥這樣示意孩子,教育孩子別多嘴,她不以為然,並且詳細地講述了興衰的過程:“既然楊浩問了,三嬸婆就講給你們聽聽吧!
100多年前,寧向東大人考取進士後,朝廷直接給他封官進爵,並且安排到河南洛陽為官。
任職已滿,寧向東告老還鄉。本來是光宗耀祖的家族,可偏偏令人惋惜的是寧向東為人忠誠,對感情也專一,一生只娶了一房太太。遺憾的是生了三位千金,大女兒叫寧春,次女寧廈,三女寧秋。
沒有男丁,沒有兒子傳承家業,這是寧向東大人一生抱著的暗氣,於是他便開口把三位小姐全部出嫁。
待到寧秋女大當嫁的年齡,媒婆都踏進門來了,找的婆家自然是大戶。可寧秋堅決不邁出寧家大門,並且跪拜在父親面前,說道:“請求阿爹阿媽收留小女在身邊伺候左右吧!
您們辛苦操勞了一輩子,為寧家付出了心血,考取了功名,為寧氏家族爭來了榮譽,使得門口這條小巷被譽為“寧巷”。要是您們把三個女兒通通嫁了,門口這條巷子就沒有寧家子孫後代跑來跑去的身影了,到那時我們就辜負了列祖列宗的保佑。
我雖然是女兒身,但我一定要把寧家香火延續下去,一定要在寧巷子裡見到屬於我們寧家的血脈子孫!
寧向東聽了小女的一番言詞,感動得老淚縱橫,決心為小女張羅招郎。
為了實現小女的心願,在寧巷子出現帶有自己寧家血緣關係的後代,寧向東大人用一種變通手法,想把本巷子裡一家也姓寧的窮苦男孩招上門,就託媒人下聘禮去提親。
那麼有人不禁要問,招女婿是不要下聘禮的,無需彩禮的。是的,人間煙火千萬戶,什麼樣的家庭情況都有。
寧向東大人看好的這戶寧家男孩,偏偏是單親家庭,是父子倆相依為命的。若是兒子去別人家了,那他父親就成了光棍一個。寧向東擔心這家父親不肯,所以下聘禮去,讓這位父親重新去找一房太太,這樣總算是兩全其美了。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難料之事”,到了寧向東的第六代後人,又全部是生的女孩,也就是我和丈夫這一代,只生了一個女孩。
由於我的丈夫是挑夫,家裡很窮,沒有小夥子願意上門,情急之下,我們就把女兒嫁了。這就是我們寧家這一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