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過去了,兩袋米也吃完了,身上也沒錢了。這時最揪心的,還是母親。
這天吃完晚飯,三人坐在一起,李可娥跟子女們說:“我們已經斷糧了,如果再沒有經濟來源,我們就不能維持生活了。現在你大哥又還沒找到,你們說說,是繼續留在這裡找大哥,還是北上回老家?”
楊浩跟楊柳異口同聲地說:“要在這裡繼續找大哥!要去我們一家人一起去,這是我們來的初心。”
最後,母子三人做出一個決定,尋找楊景的同時,邊撿破爛,邊乞討,來維持一天兩餐的生活。
九歲的楊柳,衣裳補丁重重疊疊,胸前掛著飯糰,又掛一隻草鞋,揹著木炭的小袋,腰間繫著竹水筒,確實像個叫花子。
在舉牌的路上,她就開始撿破爛,開始討飯。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楊柳的後面跟了幾個拾荒者。
過了個把鐘頭,越來越多的乞丐走在了舉牌的隊伍裡。這些人來自天南地北,流浪到此,口音不統一,多半不識字。
其中也有啞巴的、耳聾的、殘疾兒童、長鬍子杵柺杖的老頭兒、流浪孤兒、有智力障礙的老儒、無家可歸的婦女等等,他們都跟在隊伍行列裡。也許這些在外的漂泊者,認為跟著舉牌的人兒去,可以領到飯吃,可以有地方住,或者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吧。
傍晚,七月的太陽下山了,晚霞的餘暉染紅了閩江河,勞作一天的人們,也該收工趕回家了。
九歲的小楊柳,舉牌一天,也沿街返回家來。誰知剛才身後跟著吶喊“哥哥,我在找你!媽媽在找你”的那些跟班的隊伍,也全部跟至沙灘來了,圍著楊柳的竹棚,十幾二十個攏在一起,把李可娥搞得哭笑不得。
李可娥正在洗米煮飯,其中五六個乞丐口袋也有米,他們看著她往鍋裡倒米,他們也紛紛把口袋裡的米往鍋裡丟。丟完了,大家規規矩矩地坐在沙灘上,看著這口大黑鍋,就等飯吃了。
同是天涯淪落人,帳篷沙灘炊煙升起,來者鍋邊都是客。李可娥只好把燜飯改為稀飯,多摻些閩江水,可以一同分著吃。
可見:海灘炊煙你我粥,不是慈母勝慈母。
李可娥以慈悲為懷,這些聾啞的、智力障礙的孩子們,雖然他們發音不齊全。但他們跟著叫“媽媽”這兩個字,叫得無比親切,讓人感動,讓人潸然淚下。
李可娥看到這些聾啞的、智力有障礙的人,很是可憐。只要他們到帳篷外,坐在大口鍋旁邊,她都會熱情地盛上一碗粥招待。
日子久了,這些聾啞的、有智力障礙的人、無家可歸的人,都喜歡聚在這裡,因為他們知道,這位年輕的媽媽善良慈祥,不嫌棄他們。他們在這裡感受到了母愛,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所以他們就停留下來,不肯走了。
有時候,李可娥自己也沒有米下鍋了,無奈的情況下,也試圖趕他們走,可這些流浪人就是賴著不走,有個別的還哭起來了。
到了夜幕降臨,到了夜晚,他們索性就躺在李可娥帳篷的周圍睡覺了。李可娥無奈之下,也由著他們,因為她知道,這群人多希望有一個家啊!可自己也無能為力,只有同情,只有把這些人看在眼裡,記在心頭上。
閩江上游,時常有木排下來。靠岸後,等艄公他們丟棄的竹子、枝椏、棍棍、破油布……
母親就帶著楊柳、楊浩去把它們撿回來,就在自己的草棚旁邊搭起竹篷,供這些啞巴和智力障礙的人住,免得他們日曬雨淋,免得孤兒們擔心受怕,露宿沙灘。
就像古人有詩,描寫“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那麼李可娥來榕城找人,千里迢迢尋找兒子不見人,如同“斷腸人在天涯”。而每天太陽落山,夕陽西下,閩江碼頭過客稀少的時候,正是沙灘草屋人多的時候哦!因為這些流浪街頭的孩子們,此時記得回家的方向,都在陸陸續續走到沙灘草屋裡,等著媽媽開飯了。
如今,等李可娥、楊柳、楊浩母子三個舉牌收工回來,這些人已經早早地圍在鍋邊等候,等候“主母”放鍋下米了。日復一日,從此這口大鍋就成了大家的鍋,也成了大家的港灣。
更有意思的是,孩子們在外面被人打,被人欺負了,還要來到李可兒身邊,會輕輕地告訴她:“媽媽,我被人打了,有人罵我,有人踢我!”
李可娥心疼得不知怎樣回答:“孩子們,你們感覺到有人罵你們的時候,他們要踢你們的時候,你們就趕快跑哦!”
“媽媽,以後我就跟在你背後,他們就不敢踢我,不敢打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