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大筒木不願意拿出自己的科技,這也太離譜了。這讓秦幸博認為,大蛇丸的道路,從科學角度看無疑是正確的。
要知道能源的利用對科技是相當重要的,遠古時代,人類只能利用人畜的肌肉力量作為動力,用鑽木取火的方法產生熱量。後來,除了利用風力、水力等自然動力外,還開發了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然後才是原子能,電站顯示了原子能的巨大優勢,只要燃燒極少的燃料就可獲得巨大的能量,一座50萬千瓦的火電站,每年耗煤150萬噸,而規模相當的核電站每年只需06噸核燃料。核能在總能源結構中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今後還會有較大的發展。但是,這種核電站是以原子核的裂變反應為基礎的,產生的放射性廢物處理比較困難,而且主要核燃料鈾的儲量相對其他元素來說並不豐富,開採和提煉又十分困難。因此,只有原子核的聚變能才是人類未來最理想的新能源。
首先,它的物理基礎是輕原子核發生聚變核反應,主要原料來源於海水,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次,反應後無汙染,沒有裂變,沒有三廢,不需要後處理。它具有許多其他能源無可比擬的優點。
而且在穿越前鐳射聚變點火,又有了一種新方式——“快點火”。它的特點是將氖氖燃料靶丸的壓縮和點火分開進行:第一步,由通常的多束鐳射對稱輻照靶丸獲得高密度,而後由單束超強鐳射加熱芯部實現點火。和傳統的“熱斑點火”比較,快點火在壓縮方面具有很多優越性:大量節省驅動能量,降低了對驅動均勻性的要求,並且可以達到更高的能量增益。
運動的電荷(帶電離子)在磁場內運動會受到磁力的影響發生轉向,當磁場足夠強大時,運動電荷會產生螺旋運動,也就是說,一面旋轉,一面向前運動,好像螺紋似的。
邁入90年代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託卡馬克裝置是受控核聚變研究的主要實驗裝置,託卡馬克裝置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利用強磁場將等離子體固定在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內,並透過加熱和壓縮等離子體使其達到核聚變條件的裝置。
託卡馬克裝置說白了就是一個封閉的環形裝置,裡面有很強的磁場,把帶電離子束縛成一個環形、螺紋狀的離子束,在離子束中產生電流,逐漸升溫。
也就是說在通電的時候,託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
在2023年8月位於中國的環流器聚變工程實驗堆(east)上,成功實現了超過100秒的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執行,並創造了120兆瓦的融合功率輸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超過100秒的穩態核聚變反應,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核聚變實驗成果。
在他的任務要求下,不但格雷爾之石,還有挖掘地點周圍的土石也要了過來,基本上被完整的送到了他的手裡。
秦幸博看著手中已經制成的地質標本,心中充滿了探索。他知道,這些地質標本將為他提供重要的線索,幫助他解開格雷爾之石的秘密。
“真是個奇蹟,高溫高壓的痕跡?”秦幸博面前散落很多地質標本,心中一動,似乎想到了什麼。他回想起之前在實驗室裡對格雷爾之石的研究,發現這種礦物具有極強的能量,可以釋放出強大的查克拉。當然,他也能感受到與他攝食外部自然能量類似的能量反應。
“不出所料,格雷爾之石是由查克拉與自然力量結合而成的。”秦幸博猜測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高溫高壓的痕跡,讓這些地質無疑不在說明,格雷爾之石是自然與查克拉衝突的結果。”
秦幸博進一步研究的這些地質標本,基本上透過實驗和金手指的模擬,確實了格雷爾之石的形成過程。
“也許我真應該去問問柱間,他的木遁是不是真的是陽遁+仙術+水土?千萬別連他自己也說不清吧。”秦幸博想到這裡,心中有點洩氣。
“而且千手柱間的那個木遁結晶項鍊,與格雷爾之石形成有幾分相似。這些慣性約束不能不讓我聯想到產生熱核反應的條件以及博人傳中的重粒子·查克拉模式,無不說明忍術只是能量模擬了真實的物質能量。而且遁術是在適宜環境下能增強的,且在忍術結束後的一部分,是被轉化為了真實的物質能量,雖然很少,但符合規律。”
想到熱核反應的條件,秦幸博意識到,要使熱核聚變反應發生,需要克服兩個核之間巨大的靜電斥力,並使氖氖核彼此靠得足夠近。這需要極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