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就有理啊?它就能變成事。所以我們修行人最忌諱打妄想,你每打一個妄想就一個眾生。你現在看不到摸不著,到時候都來找你,看看,那不是你想出來的。我就是你啊,你就是我啊。所以為什麼叫我們開智慧?想真善美;多想真善美,那個假醜惡的個分量是不是減輕了?所以我們吉祥的氣氛,是不是更加殊勝啊?這就是\"如來藏\"心地法門。把這個心要用活、要用靈。這是第八個比喻。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這裡講了兩個第一。前面須陀洹到阿羅漢、四果羅漢,我們前面已經解釋。「辟支佛」我們也解釋了,辟支佛在佛法裡屬於中乘,地位和境界高於阿羅漢。把這二乘也說為小乘,在小乘中辟支佛是第一。所以《法華經》也就是說,當《法華經》出世以後,其它的《金剛經》《華嚴經》通通是小乘法。在這裡還涉及到受持《法華經》的人「亦復如是」,在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所以同樣是修行人,同樣是菩薩道;受持《法華經》的人是菩薩中的菩薩。這個是很明顯的。
下面看第九個比喻。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在聲聞、辟支佛、菩薩中,菩薩是第一。以此來比喻其它的經典都是聲聞、辟支佛,只有《法華經》是菩薩乘、菩薩道。藕益大師在這裡講:把《法華經》圓頓前七種方便通通判為不究竟,都是有漏;唯有圓頓大教《法華經》是一切諸經中王。這是第九個比喻。
第十個比喻。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在一切修行人中、一切菩薩中,是不是佛是王啊?所以在一切經典中《法華經》是王。連講十種比喻,請問其他有沒有任何一部經典中,有這種說法?所以把《法華經》說為第一。在一切經典中它是別開生面、獨具一格。佛就估計到有人渾水摸魚,所以佛特別用心良苦;在《法華經》中反反覆覆開示眾生。儘管這樣我們還是有些人在不識時務、強詞奪理;佛講一切法都是平等、法法平等、每個法都是第一。法法第一,講的振振有詞;如果今後再有這樣的人,講種種什麼法法平等;我給大家出一個主意:你想辦法,你講哪一部經好,我跟你一起學,好不好?比如說你讀《地藏經》的時候我跟你一起讀,然後我讀《法華經》的時候你跟我一起讀,我們這樣來平等對分。他說不行,《法華經》要讀五個小時,《地藏經》只要一個半小時,沒有關係的,我陪你讀四部《地藏經》,你陪我讀一部《法華經》行不行?我們要做到仁盡義盡。只要他把《法華經》讀了以後,他別無選擇。你一定要相信,真理是不可戰勝的。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能救一切眾生者」這個一切是不漏一人;沒有哪一個人不能讀《法華經》,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我們要注意,要會引導眾生;你怎麼知道我們這些人過去世中,就沒有修行其他無量法門啊。跟你講白了,我們已經在十萬億佛法中受持了經典。難道我們生生世世都要受持小法?講這個道理,你們能不能認可啊?第三佛在《法華經》口口聲聲講佛滅度以後,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開闢《法華經》之道;交給你們,我拜拜了。所以菩薩在佛滅度以後只有受持《法華經》的權利和義務。我們以這三條,我們可以對付那些氣勢洶洶的所謂的法師。文殊菩薩在《楞嚴經》已經把它判掉了。佛在《法華經》再三講佛滅度以後,不光是我們這個佛滅度了,日月燈明佛滅度以後是這樣,大通智勝佛滅度以後,是不是也是這樣啊?不光是我們釋迦牟尼佛啊。一切佛來世的時候都要講三乘法,一切佛滅度的時候都是隻講一乘法。如果你們不讀《法華經》,不讀《楞嚴經》;你們會以為我是個騙子,專門講別人的過失,講自己怎麼怎麼了不起。幸虧有《法華經》《楞嚴經》在手。我們面對客觀、面對真實,要用《法華經》《楞嚴經》來驗證他講的對不對?他能不能叫你開智慧?你可不能認為,正因為我聽不懂,所以他這個人太偉大了,那你就是個傻瓜蛋。真理一定能叫你聽得